搜索
   登录

规划
所属图书:《明风悠悠六百载:隆里》 出版日期:2015-08-01

规划

生态博物馆社区的规划有别于一般的城乡规划,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它的规划首先是对环境的规划。在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中,环境包括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组成部分。一方面自然环境对社区居民的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自然环境的改变和发展也和伴随其发生的历史环境有直接的联系。因此,生态博物馆社区的规划不但要注重自然环境的规划,同时还要注重历史环境的规划。自然环境是指社区所处的地理山川、植被田园;历史环境即周围的民族村寨、乡镇、古桥和寺庙等。比如贵州著名的“遵义会议会址”,它的存在既包含了导致其发生的文化原因,又立足于容纳其发生的历史环境,即遵义老城,这两者具有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20世纪90年代,由于“好心”的领导下令改造老城,使老城在一夜之间夷为平地,这样使“遵义会议会址”的历史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受到了国家建设和文物部门的严厉批评,并责令重新按照老城区的历史风貌进行规划,这是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严重教训。有专家说,如果把历史环境破坏了,“遵义会议会址”就成了一个模型,可见对历史环境的保护规划是何等的重要。

自1999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在六盘水市召开的梭戛生态博物馆现场会议以后,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贵州省民族村镇保护与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两位有关的副省长任组长,确定了13个民族村镇作为首批保护对象,4座生态博物馆也纳入其中。按照联席制度办公室的要求,任何一个民族村镇在实施保护和建设之前都要先行规划,避免长官意志和随意性造成的建设性破坏或破坏性建设。

隆里古城的历史环境保护规划对于研究隆里“军户”600年来和周边的少数民族的关系极为重要,一方面要体现隆里古城“文化孤岛”的特色,另一方面又要从周边的历史环境证明“文化孤岛”并不孤的辩证关系。因此,隆里的历史环境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

2000年,锦屏县人民政府聘请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隆里古城作规划。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是用生态博物馆的视角和历史研究的高度来对隆里古城进行规划的。首先从保护规划的要求来看,坚持整体保护、积极保护与继承发扬并存的原则。所谓整体保护,是包括古城的整体环境。体现在规划中的范围和用地为:北至真武山脚,西至龙溪河岸,南达五马坡南侧田坝,经五马坡至华寨与古城之间的田坝,面积53.04公顷,其中绝对保护区面积6.688公顷,严格控制区面积32.466公顷,环境协调区面积13.888公顷。如果将上述的数字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保护范围的面积是绝对保护面积的5倍多,而绝对保护面积即是古城的实际面积。可见,规划的保护面积是将隆里的自然和历史环境都纳入其中了的,并不是仅就古城城区区域而作古城的保护规划。

除此之外,该规划在保护面积和绝对保护区之间又划定了严格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这和文物保护单位“四有”中的“有保护范围”是相一致的,只是称谓不同。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中叫“建设控制地带”,即“环境协调区”,在“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体量、高度、色彩等都应和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保持一致。古城虽不是文物保护单位,但它是不同级别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它含有很多的文物保护单位,是历史文化的大容器,因此也应该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定对其进行规划。

对隆里古城的保护不是对古城遗址进行保护,它和古城遗址保护是有区别的。因为隆里古城是仍有居民生活着的古城,是动态的历史,而古城遗址是过去的遗物,并没有居民在这里生活,只是静态的历史。所以它们的规划是不同的,在古城保护规划中,不是简单的复古规划,而是应保护考古发掘成果,确保文化遗迹的安全。如众所周知的河南郑州商城遗址,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就是保护它的重要的文物价值,要突出商城遗址原真体的保护和展示,突出本体保护为主的原则。而历史名城或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也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内容丰富多彩,各具特色(隆里古城已于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镇),可以分为七大类,其中有一类是边境、口岸及长城沿线等以军事防御为主的历史城镇。从类别上来看,隆里是一个以军事防御为主的历史古城,因此在规划中要特别注意其与军事防御体系有关的代表性遗址、遗迹和遗物,以及这些事物所带来的精神文化。隆里现存的与军事防御体系有关的代表性遗址遗物,如城墙,在城的北门仅存不到100米的长度;暗道,也在北门的城墙内侧,现在则像一条废弃的排水沟;护城河,在南门尚存长约50米,宽约20米的一段河,现已变成了“荷花池”;南门“勒马回头”(瓮城)和东、西、北三城门,东、西二城门的“勒马回头”已荡然无存;城内的三街六巷,平时是街道,战时是巷战道,它虽然是街,但它的设计布局是为军事防御服务的,“丁”字街也不完全是寓意隆里人丁兴旺,而仍是布阵之用,是为了达到迷惑敌方的目的而设计的;还有街道两边的四合院,那些四合院的后门相互连通绝不是为了户与户之间串门方便,而是适应战事的需要而设的一道后门。这些与军事防御功能有关的要素在规划中均应该得以体现。但是,规划尊重隆里古城历史的真实性,并不代表规划就是完全的复古主义,所以在规划中无论是城墙还是护城河都不必做到全方面的恢复,仅需要恢复它的某一段,能达到再现古城的风貌即可。

其实古城保护规划中最难的是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这是中外古城保护中的普遍性的问题。在过去的古城保护中,有人提出为了保护古城而将城里居民搬走的方案,引起了学术界很大的争论,不但古城的居民不同意,当地政府也不同意。因为把居民们搬走等于把古城的文化搬走,古城保护失去了意义。生态博物馆的目的就是在历史的动态中保护活着的文化,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主人,人是古城最生动、最精彩的文化,没有人类的地方就没有文化的存在。所以古城的规划既要保护物,又要保护人。

丁字街

古城的汉族文化除体现在他的物质载体之中(主要是建筑和生产生活资料),还蕴藏于居民的集体记忆之中。集体记忆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它是随着时代的步伐而不断得到传承、扬弃、吸收和发展的,从而也越来越丰富。建立古城“文化记忆库”是生态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工作,没有“文化记忆库”就失去了生态博物馆的意义,因为生态博物馆不是去改变当地人的生活,改变他们对文化的价值取向,而是坚持不懈地记录他们的文化,让生态博物馆在时代发展的长河中成为联系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条纽带。

因此,古城的规划要特别注重保护和尊重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价值取向,古城居民追求生活的现代化是不可非议的事情,这也是古城保护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但在古城规划中保护好历史街区和有价值的传统民居也是不能含糊的。如果说代表古城历史文化的实物载体不存在了,那么古城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我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梁思成先生主张在一个城市的大容器里,古今分开、新旧两立,形成鲜明对比。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的保护和发展思路也是与梁思成先生的观点相吻合的,它们都有新旧两城,保护传统和新城发展相得益彰,要使隆里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得以长久保护,其出路也正在于此。

这次隆里古城的保护规划中也含有“古今分开、新旧两立”的思想,在古城的南面辟有居民新区用地,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城规划,要真正付诸实施还有相当大的难度,主要是古城居民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不足和当地政府财力紧缺的问题。从规划本身来说,不仅要考虑古城的保护,同时也考虑到隆里今后的发展,所以规划中有居住建筑用地、教育设施用地、生产建筑用地、商业金融用地、行政管理用地、文体科教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以及绿化用地等。应该说,这个规划是有前瞻性的。

明风悠悠六百载: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