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布展
因为沙盘制作的工作量大,所以陈列提纲获得苏东海先生批准的同时,就已考虑到沙盘的制作要提前进行。沙盘制作必须要获得制作建筑模型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古城的地貌特征,“三街六巷”的宽度长度,47栋典型传统民居建筑比例等,一栋代表性建筑也不能少,要尽可能反映古城的历史风貌,要有历史的沧桑感,也要得到古城居民的认可,这就给制作工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此,县文广局领导起初打算请贵阳的专家到隆里来制作,但经过研究讨论后发现在贵阳找专家其实是“小题大做”,因为其一,沙盘面积不大,高难度的模型不多,所以不需要特别的专家指导;其二,成本太高,请不起,贵阳制作一块面积不大的沙盘动辄上百万元,而生态博物馆资金非常有限,承担不起这笔高额的费用;其三,不利于发现和培养本县的人才,大家认为应该立足于通过展览制作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所以最后决定,沙盘还是由隆里当地人制作,在县里选好人后可以到贵阳参观大十字广场地下展厅的“贵阳老城”沙盘和贵阳地下党省工委陈列室的沙盘,拟从中获得启发。
没过多久,县文广局王奎局长打电话说他们已在县里找到了一位制作沙盘的工艺师,姓杨,名发东,原来是学绘画的,自己开了一家工艺美术公司,经营情况还不错,他愿意承担制作隆里古城沙盘的任务,并充满信心。杨发东说:“要把沙盘模型作为一个品牌来做,不图在这个展览上赚钱。”
不久,王奎局长和杨工艺师来到了贵阳,他是一位30出头的年轻人,头发披在脑后,一副艺术家的打扮,说话干净利落,谈吐之间也有其艺术见地,人聪明,悟性好。在看了贵阳市的两处沙盘之后,他更是信心十足,说至少要做出贵阳沙盘的水平。
郑发林所长也参与了沙盘的制作,他的任务是提供建筑测绘图。这份工作工作量很大,47栋典型民居、东西南北四门和陶家大院、龙标书院等建筑图均要由他提供,好在他这一两年对古城民居的建筑作了全面的调查,正好存有城门、民居的平面图,有的还有立面和剖面图,而他对古建筑的测绘又是轻车熟路,所以由他所提供的图理所当然地成为制作模型的科学依据,使制作者对每一个模型的制作都不是凭空猜测。
胡炳祥支书和江化远先生是古城沙盘制作的高级参谋,有关制作的很多事情都是他们俩到现场亲自指导的。来得最多的是胡炳祥支书,他像在机关上班一样,每天必到。他人很聪明,记性又好,能很准确地发现沙盘制作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他发现沙盘中西街的制作与实际情况不符,因为“二街六巷”的西街不是在一个平面上,而是东高西低,在路的中部水井处有石级而下,所以需要作出校正,还有其他的很多细节他都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胡支书说:“沙盘的制作不是要求每一栋房子都做得如何的精美,因为整个沙盘不是一个创作出来的艺术品,而是一座真实的隆里古城的缩影,应该体现一个‘活’字。”这话言真意切。他这个“活”字无形中给沙盘增加了许多内容,如增加了一部分普通民居和生产生活中的附属设施,包括猪圈、牛圈、菜园子、花草树木和路上的行人等,使得最后修订完成的沙盘多了不少“活力”。
与此同时,展厅内两条“街道”的制作工作也已启动,当时正巧赶上资料信息中心封火山墙体的砌筑,同样的建筑用料为“街道”的制作提供了方便。古建工程队中有好几位能工巧匠,他们对“堂名”的石库门、雀替、彩绘等十分了解,只要到现场看过就能将其原样复现于展厅,而不需画任何图纸做草稿,这就是本事!不出10天,展厅里的两条“街道”呈现在了人们面前,其状非常逼真。左边的一条街道出现了“关西第”“三槐第”“苏湖第”“陇西第”“济阳第”等有关隆里人历史迁徙的堂名;右边则是“科甲第”“武甲第”“开科第”“书香第”“耕读第”等反映家风祖训的堂名。二进大厅的正面装板也已被拆除,工匠们将其砌成了“东门”古城墙,门楼下方书有“清阳门”三个大字,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为了丰富资料信息中心的陈列内容,县文广局王奎局长还特地安排文管所新上任的所长吴展先撰写资料信息中心多功能厅播放的古城文化资料片的解说词。
古城文化遗产调查小组为了在展厅内复原一间传统居室,特意搜集了古装架子床、写字桌、书柜、书籍、毛笔、砚台、八仙桌、太师椅、条凳、洗脸架、火盆等民用家具,这些家具不但年代久远而且制作工艺上乘,成为了资料信息中心的实物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