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留在陶家院
在书院的东北面有一栋大院,名曰“陶家大院”,它不临街,不居中,而是偏居古城东北一隅,参观十分不方便,可来隆里的人即使是穿街绕巷都要到陶家大院来一睹为快,因为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精致的建筑风格。
“陶家大院”从占地面积看起来并不宽,还没有南门临街那些两进四合院的民居宽大,确切地说叫它“陶家小院”更符合实际一些。据考证“陶家大院”是清末隆里有名的木材商陶明哲创建。陶明哲祖籍江西,祖上何时来隆里没有考证,但隆里的七十二姓“胡陈童王、陶李姚江……”中有陶姓,所以想必他应是军人的后代。民国初年他的木材远销江南诸省及上海,成为隆里经营木材的富商,晚年乃建豪宅以显家声,将宅取名为“五柳堂”。
陶明哲为何将建好的宅子取堂名为“五柳堂”?因为“五柳堂”是陶氏一族的象征,陶氏的主居地在江西浔阳,后迁居江苏镇江,在镇江建有“五柳堂”,是为了纪念先祖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而得名。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以后改名为潜。陶渊明写有《五柳先生传》,文中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他人生观的真实写照。
镇江“五柳堂”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规模宏广,现存三进院落和一栋藏书楼,均系明代建筑,在梁架营建上保留了宋元的风格。而隆里的“五柳堂”(陶家大院)虽然规模和形制很小,占地面积还不到200平方米,但在木作工艺上颇有特色。该院为一进高封火墙四合院,在院墙的东面设有配房和大门,构成两个功能完全不同的建筑单元,主次分明,大门即朝门,它仅是主体建筑——四合院的一道外门,这道外门并不多余,是进入内宅的第一道“门坎”。朝门为石库门,坐西向东,开门时可迎“东来紫气”。门居于约3米高的单体墙的正中,门上方有一凹形横框,框内从左至右横书“五柳堂”三字。墙体立面呈长方形,墙脊上盖瓦,做成了仿硬山顶的屋面,门墙与院墙相连接,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小院落,北面辟为厨房,这是在隆里的四合院民居中将厨房辟在大院外的唯一做法。
进入朝门后是一个不到2平方米的空间,作为进入四合院大门的过渡,这个空间给了人一种心灵上的缓冲,同时又是一种期待,即希望能通过这一空间进入院内的期待。
院内的大门开在封火山墙的南面,在隆里也是唯一在封火山墙上开门的一户民居。但大门和朝门并不在一条直线上,大门上方建有单坡垂花门,这样不但增加了封火山墙墙面的立体感,而且可以起到遮风避雨的作用。
进入大门后感觉进入了一个封闭的世界,因为该院的四周都是高约6米的墙体,没有任何一面墙开有窗户,所以采光完全依靠天井上方的一块长方形的“天”,如果将这块“天”盖住,院内便是一片漆黑。这种建筑在隆里叫“窨子屋”,在贵州有的地方则叫做“桶子屋”或“一颗印”。
院内是一组由正厅、两厢、下厅组成的长方形四合院。天井为细凿石铺墁,四角有排水孔。因大门向东开而使得东厢房的明间成为过厅。正厅坐南朝北,面阔三间,明间为堂屋,明间的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横匾,上书“广厦华居”四个烫金大字,点明宅主所居的是豪宅大厦。大门的左边窗棂为木透雕花鸟图案,刀法娴熟,线条流畅,实为木雕上乘。而右边的窗棂却变成了方格窗,很显然窗横的原件已不存在。现在的两位女主人系陶明哲的孙辈,分别是他的孙媳和重孙媳。家里没有男人,就这两位女人带着一个不满周岁的婴儿在家,守着这间阴暗潮湿的老屋。她们寡言,目不转睛地看着访客,当问到这栋老屋的建造时间时,她们俩竟一无所知,反倒是胡炳祥支书对这栋老屋的历史及现状能说出个“子丑寅卯”。他说隆里民居的窗雕艺术以陶家大院为之最,但可惜的是右窗棂毁于“文化大革命”,被毁的还有古城中的几座牌坊和城楼。现存的这些镂空雕的窗棂能保持多久,还是一个未知数。前不久有的商贩窜进隆里古城内收购木雕窗棂,他们也窜到了陶家大院,要买大门左边的窗棂,被主人拒绝了。听说在一些旅游景点的地摊上专门有人售卖建筑的木雕部件,比如在广西桂林市的一条街上就摆满了许多木雕艺术部件,其中窗雕、门雕也不少。胡支书谈到的这些情况,牵动了苏东海先生这位文博老专家的心,他说,这是文物保护中的一桩严重事件,它涉及立法问题,但关键问题还是要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经主人的允许,课题组进入了堂屋,堂屋后壁正中置有神龛,在贵州民间普遍称其为“香火”。神龛中书有“天地君亲师位”六字,左边书“陶氏祖宗神位”,右边则是陶姓郡望。神龛底板全为漆黑色,字皆烫金。下面摆放着一张做工精致的八仙桌。左右两木板壁下面各放置一条琴凳,这种式样的凳子现已不多见,凳长约2米,凳面宽约50厘米,为厚枋木制成,4只凳脚仿大象脚,凳脚的造型既美观又稳实。连接凳脚的是裙板,其上雕有浅浮雕花草图案。整个堂屋的摆设主次分明,以神龛为中心,又注重两边摆放物件的对称,达到了庄重肃穆的效果。
陶家大院
在神龛的右侧开有一道出堂屋的后门,后门北面是一架直通二楼的木梯,南面则是高大的院墙。这狭小的过道光线十分暗淡,是一个死角,没有门通向墙外。经楼梯上到堂屋的二楼,一楼的那种压抑感便逐渐减弱了,因为它和两厢及下厅的二楼连成一气,楼板在一个平面上,变得很通畅,彼此之间没有什么阻隔,形成了可以环行的楼层,民间称这种楼层为“走马转角楼”,在隆里则叫“跑马楼”,其意是通畅得可以跑马。二楼由于距“天”近,采光显然比一楼好得多。在次间的二楼有一个方形的木桶子,上小下大,呈梯形状,高约3米,其上直接瓦屋面,其下于楼板相切,底面积约1米见方,既不像烟囱又不像橱柜,这是作何之用?胡支书解释说,这是通光木桶,木桶的上面与“亮瓦”(玻璃瓦)相接,使天光通过“亮瓦”、木桶直接照到正厅一楼的次间,因为次间没有任何光源,这道顶光便成了它唯一的光源,可见主人营建此院时的良苦用心。陶明哲是隆里民国初年鼎鼎有名的富商,富人最怕的是被抢劫,因此宁可向天借光也不愿意在墙壁上开门窗,以防不测。这种宁可舍光也不能舍安全的全封闭的四合院,体现了主人家的一种财富观念。
下到一楼之后便可参观它的两厢和下厅,右厢完全是敞轩,是整个院落中最通透的一间木房,左厢则迥然不同,面阔三间,进深约3米,面积不大,它的明次间都是透雕的木窗装饰着。与其说是一扇扇木窗,不如说它是一扇扇木雕艺术品;与其说是陶家大院,不如说是木雕艺术博物馆!
木窗所雕图案有福、禄、寿、喜四个字和梅、兰、菊、竹“四君子”,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人物故事。这些图案多采用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手法,构图大胆,且不受窗框面积的限制,以小见大。其中一组人物雕像图可说是上乘之作,该图中有两个人物,一个站着,一个坐着,站着的是一位老者,宽衣大袖,衣和袖的折皱处雕刻得非常柔软自然,颇有动感,老者头带“诸葛巾”,下巴的长胡须呈飘然状,有着东汉魏晋时期的名士之风。在老者右边置有一张靠椅,但其为了给坐着的老妪讲述一个故事,竟来不及坐着讲话,眼睛直视老妪,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颇为动人的故事。老妪宽脸大耳,神态安详,面带微笑,目不转睛地听着老者讲话,从其面部表情来看,应该听得很有兴致。木雕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雕工对人物的表现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老妪的左边放有一张小桌,桌上放有圆笔筒,笔筒中部刻有花纹,有较强的立体感,它的存在显示了这是一个书香人家。在二人的背后有几组卷草纹相连接,全系镂空雕刻,画面非常简洁,起到了衬托人物的作用。这幅木雕作品被框定在非圆非方的双曲线厚木框内,作为窗棂的支撑,既符合力学原理,又富有艺术气息,一扫匠气,实为一组镂空木雕精品。
四合院的下厅一般为过厅,在明间开大门,但陶家大院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右厢房的明间作为进入院内的大门,而下厅则被安排在高墙内侧,成为全封闭式院落的一个部分,辟为了陶氏书房。可见陶氏富而不忘耕读,承袭了中国汉族家风的文脉。
下厅面阔三间,用隔扇门作装饰,门上部三分之二的部分为镂雕窗花,都为上品之作。其进深并不宽,仅有2余米,使整个室内呈矩形。在室内的南墙正中绘有“天官赐福图”。天官,全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即紫微大帝,隶属玉清境。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总主诸天帝王。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谓天官下降赐福。虽然陶氏家财万贯,但还是有求福、赐福的愿望,这是他们精神追求的象征,也是中国民间求福思想在其心理上的一种反映。可见,在求福问题上是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也不论官民的。
在“天官赐福图”的两边有一副对联,联曰:“双双瓦鹊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对联取的是宋代叶采诗《暮春即事》的前两句,该诗收录在《千家诗》中,最后两句是:“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叶采,字仲圭,亦字平岩,是宋代福建邵武人。他不是著名的诗人,但这首《暮春即事》却千古流传。该诗写出了屋檐上的雀影投到书案上,窗外的杨花吹进墨池里的美好景象。虽说是朝飞暮卷,云霞翠轩,烟波画船,但读书人如痴如醉,不为春光所动,仍然在小窗下坐读《周易》,竟不知春去几时。这是宅主人对子女的希望和寄托,希望他们用心读书,不要贪玩,切莫耽误了学习的好时光。可惜而今这间书屋(下厅)除了墙壁上的画和对联以外,空空如也,没有藏书,没有书案,也没有笔砚。虽小窗依旧,却再也听不到孩子的琅琅书声,书屋内也早已堆满了杂乱无章的家什,那些精美的雕花窗则被晾晒的衣裤所遮挡,若是建造宅院的主人还健在,不知他会是如何的一种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