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七十二井知多少
所属图书:《明风悠悠六百载:隆里》 出版日期:2015-08-01

七十二井知多少

在内城门东西长街的中部有一口井,井沿边上已有道道索痕,可见这口井已有些年份了。隆里人称这口水井为“吊井”,这个井名非常形象,要想在井里取水,必须用长长的绳索将桶吊入水井水面,待水桶灌满之后,以较高的圆井石口为支点,将水桶吊出井面,长此以往,井口石就勒下了许多绳索的痕迹了。据《龙标志略》记载,所城“七十二姓氏,七十二水井,凡食货之所需求无不便”。听说在旧时,隆里一姓一口井,各姓各用,互不干扰。这些吊井深浅不一,浅者几米,深者十米余。井口高出地面约1米,为整块料石凿成,井口有圆形,也有方形,但圆形居多。现在的隆里只剩下十来口井,且有好几口井已弃置不用,那么剩下的那几十口井到哪里去了呢?

桂花井

其实隆里的井不仅仅是单纯的井,是因人而有井,是因有七十二户人才有七十二口井,而不是有七十二口井才有七十二户人!

龙王井

这要从七十二户人家来隆里屯军说起。隆里早在元至治二年(1322年)设隆里蛮夷长官司。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湖广上里司坪(今贵州黎平)吴勉领导的侗、苗农民起义,义军达20万人,一举攻克黎平、锦屏及湖南通道一带,明太祖朱元璋派第六子朱桢率30万大军征剿,于十八年(1385年)打败起义军。朝廷继续在隆里留兵,并实行军屯。置“龙里守御千户所”,隶湖广都司五开卫(治所今黎平县城)。按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朝卫所制度的军户编制,约5600人为一卫,长官为指挥使,下辖五个千户所,每千户所为1120人,设千户负责统领。换言之,自“龙里守御千户所”设置之日,即奠定了隆里的人口基数,同时也是多姓氏聚城而居的开始。

七十二姓氏始于何时?据明永乐三年(1405年)朝廷命户部使臣曹郎中丈量田亩,按人头分田交粮编制的黄册(户口册)记载,当时隆里的姓氏统计为七十二户。从当地的民谣中可以知道来隆里的官户姓氏为:“陶姚王,鲍尹张,七百户,加所王,三千户,江李杨,镇抚胡,都司庄,指挥一,是东王”。

到了清中后期,隆里的经济处于鼎盛时期,人口剧增,当时流传有“城内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的说法。这就很清楚地说明了隆里的“七十二姓”同时包括了城外的七千三百户,“七十二眼井”亦然。井因人存,有人则有井,井成了古城文化的一个部分。据胡支书介绍,七十二眼井分布于隆里的大街小巷,每姓人家都有一口井。但井的概念不仅仅是饮水之用,而是与军事防御密切相关的,平常练兵要用水洗澡、洗衣,战时关闭城门,不论时间长短,不怕敌方围城断水,城内居民饮水不受围城的威胁。水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历史上营造城池首要考虑饮水的因素。平越(今福泉)古城正是因水而破城,又因水而建小西门水城。明正统末年(1449年)苗族义军围攻平越城,截断水源,使得城内居民无水饮用,人马渴死,城池不攻自破。成化元年(1465年)平越卫指挥张能吸取教训,在西门外凿堰开渠,引水入城,在城外建水城与老城连接,解决了城内居民战时饮水问题,又因为水出现了建城的奇观。同样,隆里建千户所时,出于对战争中防御因素的考虑,不仅仅在城墙、城门和护城河的建设上颇费心思,同时还要解决城内居民饮水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七十二眼井”其实就是军事防御功能的产物。隆里建千户所之后,自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至清咸丰六年(1856年)的459年间,曾先后遭到了7次战火的涂炭。特别是清顺治六年(1649年)和咸丰六年(1856年)两次战事最为激烈,为官的三姓“鲍尹张”均被杀,所城一时间刀光剑影,血染古城,居民死伤过半,逃离者甚多。如董姓、钱姓等都逃到了榕江、黎平等县的村寨中居住。所谓“七十二姓”从此不复存在,现隆里古城虽有760多户,3280多人,但不同的姓氏现在却不到20户,仅是“七十二姓”三分之一!在战乱中,城毁人亡,自然那“七十二眼井”也逃不脱厄运。

董家井

泉远井

课题组将古城的主要街道都走了一遭,但无论是在东街、南街,还是在下小街、大巷子或者官街,都没有发现水井的下落,费尽心思仅在东西长街的中部、西门的一条小巷和玉皇阁街前发现了几眼井。

“七十二眼井”的故事,大概只能从考古调查中去找答案了吧。

明风悠悠六百载: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