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恩门前说“文昌”
课题组离开王氏宗祠后往北行便到了东西长街,这是隆里古城中最长的一条街道,长度约220米,东高西低,一直可以看见东城门的出口,让人感觉仿佛从一个封闭的古城中看到了一线出城的希望。向西前行数步,西门便近在咫尺。西门和东门基本在一条轴线上,但西门的城门不像东门那样是用石头砌成的券拱,而是平顶门,正如一栋面阔三间的民居一样,为上下两层,明间即城门,门宽约3米,整个门框呈方形。它的形制和南门一样,已经找不到当年城门的感觉,也是因为历史上的战事而作了改变。
西门“勒马回头”
古城西门“迎恩门”
穿过城门之后,只见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出现在城墙遗址的外面,这条街上几乎看不到一栋徽派风格的民居,全是两层木构架建筑和少许的砖木结构建筑,所以它们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就远不能与城内的徽派民居相比。街道的东侧原是城墙,现在被一长串木建筑民居所取代了,这种沧桑之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西门的“勒马回头”已不复存在,但它的地基遗址还保存着。这是一个正方形的基址,边宽约10余米,它的建筑形制和东门、南门完全一样,外城门是由南往北进入一座如四合院般的瓮城,然后折向东通过内城门方可进城,可惜现在已不复存在。
西门又名“迎恩门”,并非隆里所特有,其分布于全国乃至国外部分地区。所谓“迎恩门”,即是古时朝廷的命官或皇帝巡幸时经过的一道城门。如山海关“迎恩门”就是连接京城的御道,其含义是皇恩至高至大,所以皇帝过此地时当地官员都要在此迎接。韩国首尔的“迎恩门”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因朝鲜当时是中国的藩属国,1895年,清朝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之后,朝鲜脱离了清朝的册封,成立大韩帝国,可见当时的“迎恩门”是为了迎接中国皇帝的使者而专门建的一道门。隆里的“迎恩门”不是随意赋予的门名,它也有“叩谢皇恩”之意,明清时期,每遇朝廷下诏降恩,当地官绅必出西门迎候接旨并叩谢皇恩,故名。
在城门的上方约有1米高的墙体被涂成了白色,上面还模糊能看出“文教昌明”四个大字。令课题组感到不解的是,所谓“迎恩门”,为何门额上不是“迎恩”二字,却是“文教昌明”四个字?胡支书解释说,因为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实行共和,不存在恭迎皇恩了,所以便取消了“迎恩”二字。加之天上文曲星的位置刚好在西南方,所以隆里人将文昌诸神都供奉于西门,于是便有了“文教昌明”四个字。
文昌星,亦名文曲星,《晋书·天文志》:“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六之六府也,主集计天道。”元代将文昌奉为文昌帝,又称为梓潼神,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张亚子为文昌帝君,司文事,主科举考试。文昌帝身边有二位童子,一个叫天聋,一个叫地哑,以示不泄漏机密。隆里人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在西门供奉文昌帝诸神是希望隆里提倡文教,人才辈出。这些期盼从胡支书提供的几对楹联里可以明显看出。虽然这些楹联的实体已不复存在,但是它们却装在了胡支书的脑海里,他信口给课题组背诵了几对楹联,如:“文教昌明,俗美风淳。”又如:“司人间善恶,先录功,后录过,功多过少者,福嗣并赏;掌天下文章,首取德,兼取才,德厚才高者,科甲蝉联。”再如:“文教金章,灌输孩童登鹰塔;昌明科学,托起人类腾太空。”
这些楹联都是隆里人重视教育的真实写照,对历代的隆里人都有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