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踏着“蜈蚣”进南门
所属图书:《明风悠悠六百载:隆里》 出版日期:2015-08-01

踏着“蜈蚣”进南门

在“千户所衙门”的南面有一条很宽的由鹅卵石铺设的大街,这条大街与东西走向的街道成丁字形。胡支书说这是隆里街道布局的特点,隆里城街道有“三街六巷”,街与巷相交处为丁字,而不成十字。“丁”寓意着人丁兴旺,而“十”即“失”,有失火、失城的意思。

南街是古城内的主要街道,也是最宽的一条街道,称“蜈蚣街”,全长92米,宽7米,街面全部用鹅卵石铺墁成一条巨大的蜈蚣虫图案,“蜈蚣虫”身长87米,背宽1米,“脚”56支,每支脚长2.5米,成为隆里古城中的一景。胡支书说它的街名是有典故的,在古城中有三种说法:一说为“脚踏吴三桂”,所说的蜈蚣即“吴公”,用蜈蚣的谐音指清平西王吴三桂。吴三桂(1612~1678年),字长伯,汉族,明末清初辽东锦州人,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驻守山海关,因勾结清军入关,引起了千百万人的唾骂和痛恨。隆里人铺设蜈蚣街是为了让千人踏万人踩在“吴公”的背上,以泄其恨。第二种说法是与风水学有关,建蜈蚣街的目的是以水克火,因为蜈蚣街在古城中观音堂大庙的正南面,庙中观音手捧净瓶,净瓶属水,南门为午门,属阳,火旺,有观音净瓶水相克,可以镇住南门的“火”。观音殿拆除之后,需要找属水的物象来克之。隆里居住着720多户人家,3000余人,防火为古城的第一件大事,如果不能克服南门的火,则古城隐藏着火患,蜈蚣属水,能克火,故建蜈蚣街。三是说蜈蚣为百足之虫,象征人手多,力量大,可以灭火。由此可见,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贯穿在隆里人的生活理念之中。

丁字街口(因“十”字与“失”字谐音,城内不开十字街而一律开丁字街,喻人丁兴旺,城池永固。)

南大街(亦称蜈蚣街),全长98米,建成于明清

古城南门

课题组漫步在这条蜈蚣街上,“蜈蚣”的头对着千户所遗址,尾朝着南门而去,“蜈蚣”身子两边有数只脚,虽然是用鹅卵石铺设,但形态逼真。

蜈蚣街是隆里古城内的一条主要街道,在街的西面辟有一块篮球场,隆里人很喜欢打篮球,并组织有古城球队,还常到县里去参加比赛。球场也是隆里人迎送宾客的地方,有重要客人来隆里时,都是由龙队从东门外将客人迎进球场,再在球场为客人表演舞龙技艺。

之后课题组到了古城南门,南门已经没有一点城门的感觉,就像一座普通的民居,城门相当于面阔三间的民居中的明间,城门上方的板壁上用红纸写有“正阳门”三个大字,但由于时间的流逝,红纸的红色早已褪去,变成了白纸黑字。两次间则为干砌石墙,墙体上方为白粉墙,左边遗留有“文化大革命”时期书写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和“毛主席万岁”仿宋体土红色大字。该城门明代为戍楼,可架设炮台、驻兵。康熙年间改为鼓楼,为祭神用。现城楼已不复存在,被改造成“两坡水”小青瓦屋面民居式木楼,楼为穿斗式木结构,为公用房。楼上放有一把生铁铸成的120多斤重的青龙偃月刀。胡炳祥支书说:“隆里人过去有习武的传统,但这把刀现在的隆里人是扛不动了,更不要说是舞刀了。”

青龙偃月刀在隆里是有一个故事的:相传在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镇压吴勉领导的少数民族起义,于明洪武十八年(1358年)派大将汤和、皇六子朱桢出兵征剿,将义军镇压之后,设五开卫,卫之下设所,隆里千户所则是其中的一个所。派吴德为千户所指挥,井孚为镇抚,由二人率领常备军人六十名镇守古城,负责管辖当地的军政事务。为了威震隆里所城,他们铸造了4把青龙偃月刀,放置于隆里4座城门之上,其目的一是为镇城之用,二是为所城人习武之用。由于历史的变迁,东、西、北三个城楼放置的青龙偃月刀已遗失,现只剩下南门城楼所藏的一把。清同治八年(1869年),在黎平任游击队长的隆里人夏天祥曾用过此刀,并摆擂台舞刀表演,他舞出的“魁星点斗”(“魁星点斗”是舞刀的一种套路)得到众人喝彩。更为精彩的是,当时的隆里人王绍槐用青龙偃月刀还舞过“朝天一炷香”和“劈四门”套路,结束时他将这把120斤重的刀在反手背上耍了十六下“背花”,满座皆惊。隆里人王龙标、杨万胜等人也曾用过这把刀练武。

一百多年过去了,放置在南门城楼的这把青龙偃月刀还完好无损。1987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自治州)召开全州武术挖掘会,锦屏县体委及隆里人王世斌将青龙偃月刀运往凯里参展,与会者见此刀无不惊叹它的造型和重量。因为隆里人保存了这把青龙偃月刀,黔东南自治州体委和武术协会赠给隆里一面锦旗,锦旗上书有“雄风长存”四个字。

青龙偃月刀

苏东海先生听了这个故事非常高兴,他认为这就是隆里人对历史物品的感情,是一种自觉的文物保护行动。

约翰·杰斯特龙先生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感到新鲜而又好奇,他看见这把约2米长的大刀惊叹不已,他说:“这就是中国的文化,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仍然完好地保存在民间之中,成为了隆里居民的一件珍宝,谁要从隆里将这把大刀拿走都是不可能的,谁要丢失了这把大刀同样要受到隆里人的问责,责任难逃,这就是生态博物馆所追求的一种理念。”

胡支书笑着说:“谁也没有这个权利将大刀给交出去或丢失,因为这把大刀已经是隆里人心中的军人的象征,丢失了它,等于丢失了自己的祖先。”

随后课题组走进了南门的内城门,这里营造了四合院般的建筑空间,即是胡支书在东门参观时所说的“勒马回头”(即瓮城)。这是四座城门中仅存的一座瓮城,它的建筑格局还完整的保留着原样,非常难得。进入“勒马回头”真有进入窨子屋的感觉,内城门的正南面是一堵高大的砖墙,按一般的瓮城的设置,这一面墙应该是外城的城门,但却闭而不开,而是开向东面墙体的正中为外城门,外城门的内侧是一栋面阔三间的木楼,它的明间成了外城门的过道,同时也成为了内城门的左厢房。外城门和内城门的轴线相交构成90°的直角,外城门内侧的西面是面阔三间的民居,又成为内城门的右厢房。如此一来,内城门、左右厢房和南面的高大的一壁砖墙构成了南门的“勒马回头”。让人感觉不是出城,而是如同走到了某一户人家的四合院,若将外城门关上,真不知道哪里是出城的大门。

南门扇形诗文

而南面的砖墙取代了“四合院”下厅的位置,这壁墙上还用小篆体写着扇形的诗文,更是充满了四合院落的气氛。听胡支书介绍,原来内城门和城楼两边写有楹联,现已不存在,好在胡炳祥支书对这些楹联烂熟于心,他随口背下城门的对联:“门辟正阳祥迎五马,位居离地瑞霭双鱼。”城楼对联为:“杨柳登楼怀少伯,梨花着地忆龙标。”两副对联的作者无考,但两副对联的平仄对仗都非常考究,是两副工对。如城楼对联上联的“杨柳”和下联的“梨花”都是写春天的时令;上联的“怀少伯”是指对唐朝诗人王昌龄的怀念,因为王昌龄字少伯,下联的“忆龙标”即指隆里,表达了隆里人民对唐朝诗人王昌龄的怀念。

南厢城楼原也有隆里人江天瑞题写的对联:“韶光照红萍,福禄寿喜家家有;春风抚南厢,粮油猪牛户户多。”他还写有一联:“城楼非是家,但生好风招人到;此地虽狭窄,无凳却有青石台。”这些楹联写得朴实清新,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像是一幅挂在人们眼前的乡间小景,“韶光”即晴暖美丽的阳光照在那水田和鱼塘里的红浮萍上,充满了春天的信息,下联勾勒出家家户户喜气洋洋,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农耕社会的画图。

可见南门不仅是军事防御体系营建理念的产物,而且又是一个诗词楹联荟萃的文化城楼。

明风悠悠六百载: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