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城信息来源
1992年10月的一天,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研究所(1995年改为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熊水富所长的一本记录隆里研究状况的笔记本,将隆里这个别具特色的屯军古城带进了研究专家的视野。熊所长的笔记本上详细地记录着隆里的点点滴滴,它们反映了隆里古城的真实情况和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
熊所长说在隆里最精彩的是那几十通石碑,他那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碑文的内容,沉甸甸的一大本有关隆里的调查笔记,其中碑文占了大多数。有建桥碑、祠堂碑、书院碑、古井碑、戏楼碑、鼓楼碑、节孝碑、旌表碑、古寺碑、叙事碑等,这些碑文的年代最早有明崇祯二年(1629年)的《新建状元桥碑》,最晚的有1985年的《新建隆里中学纪念碑文》。年代跨度有近400年,内容庞杂而丰富。
碑文是考古的重要信息,例如《重修西江桥碑记》一文便记载了隆里军事的始建年代。这通碑文写道:“龙溪自南来,环绕西北至洪钟山北折而流入亮江,唐昌龄王公诗‘龙溪只在龙标上’是也。前明洪武十八年于龙标旧址设‘龙里千户守御所’,十九年筑土城,天顺元年砌石,而龙溪收“翰香”“泻玉”诸溪水至所西而渐宽,河面宽达十余丈。”明洪武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385年千户所城开始兴建,最开始的时候是筑土城,贵州的府、卫、所城在开始时都是土城,贵阳最早建的顺元城也是土城。而隆里建石城的时间为明天顺元年,即1457年,所以这个石碑上的记载应该是准确的。
此外,熊所长还提及了一通反映隆里教育事业的石碑,这通石碑非常重要。它原先伫立于龙标书院(今隆里小学)旧址旁,后在隆里小学厨房前的阴沟里被发现。碑身有1米多高,碑额为阴刻隶书“红仪会记”四字,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碑文主要记录了在隆里集资办学的史实。
红仪会碑
节孝碑
重修状元桥碑
节孝碑“双龙戏珠”石雕
细读碑文,着实让人感慨不已。碑文开始就记叙了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隆里文教兴盛的景象,一时间竟是“科第蝉联,缙绅鱼贯”,这是让隆里人引以为豪的历史。接着记叙了清咸丰到同治年间,隆里虽受战火的蹂躏,但隆里人并没有忘记教育,在“殷实之家少,贫寒之户多”的情况下,成立了振兴隆里教育的“红仪会”,仅捐资者就达20多户人家。这些钱一是用于资助家庭困难的在校或升人高一年级的学生;二是补贴学校开支不足;三是支付每年祭祀孔子及当地名人的费用。
熊所长记载的碑文中有的也反映了隆里的文化活动。有一篇名为《重修城南外戏楼碑记》的碑文写道:“……今城外有戏楼者,溯其先,创于乾隆壬寅之始,迨其后,成于嘉庆庚午之年,楼则天然耸翠。”在隆里有唱汉戏的传统,唱戏则产生了戏楼,虽然现在戏楼已荡然无存,但从碑文中仍能感受到隆里戏文活动在乾隆年间处于鼎盛时期时的景象,这是目前唯一发现的对隆里戏楼兴建的相关记载。
清阳门
隆里的文化底蕴不仅藏于建筑和碑刻里面,还流传于口碑中,在隆里居民的口中有很多听不完的故事。熊所长是个有心人,仅故事就记录了一个本子,而在这所有故事之中,王昌龄的传说尤为引人注目。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后人誉其为“七绝圣手”。隆里人将王昌龄称为“状元”,但其实王昌龄近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唐玄宗时期设了“博学宏词科”,是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科考科目,以拔考能文之士。王昌龄初任秘书省校书部,人博学宏词科后,授汜水尉,曾贬岭南,后改江宁丞,因传说是作《梨花赋》而遭人中伤,再被朝廷贬谪龙标尉。安史之乱后,回到故乡,为濠州制使闾丘晓所杀。我们没有必要过多的去考察他的生平,他在隆里人心中的形象已经根深蒂固,隆里的状元桥、状元祠都是为纪念王昌龄而建。有的学者从清《一统志》中找出王昌龄在隆里的依据,认为王昌龄贬谪的龙标尉就是在隆里。在隆里期间,王昌龄传授文教、建书院、变革民风,和隆里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状元桥,为纪念王昌龄修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系隆里标志性建筑之一。
熊水富所长笔记的第三部分抄录了隆里碑刻(包括墓碑)、祠堂和民居的诗词楹联,这是隆里汉文化的又一特色。其中最著名的是隆里清代人张应昭凭吊王昌龄墓碑的七律诗。张应昭生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康熙二十年(1681年)中举,历官直隶河间府、顺天府坝州文安知县、江南布政使参政仍管两淮盐院道,雍正朝转鸿胪寺少卿。他在外为官41年,为官清正,告职回乡后,为振兴隆里文教,邀乡贤捐资重建龙标书院。他的凭吊诗有多首,如《吊王昌龄墓》:
另一首五绝《状元墓》:
此外,还有张应昭赞誉状元桥的五律诗。状元桥,亦名龙溪桥,是隆里所城居民为纪念王昌龄而建,桥在隆里城西北约500米,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是隆里的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张应昭诗赞曰:
除了诗词之外,宗祠楹联也是研究隆里先民历史的重要史料,根据楹联可以找到隆里先民的原籍。比如江氏宗祠的楹联写道:“祖籍肇江南,溯前代芳声,子尽孝,臣尽忠,兰陵世序传香远;孙支繁黎北,忆先人勋业,武封侯,文封相,济水根源起运长。”从这副对联的首句“祖籍肇江南”可以了解到江氏的祖籍为安徽。因为江南省是安徽省的前身,而且江氏始祖是以军人身份来到贵州隆里平“蛮”的,所以以“蛮服论功”,被朝廷诰授将军。江氏族人对此十分自豪。
胡氏宗祠的楹联也传达了胡氏祖籍的信息。该联开宗明义,联曰:“籍贯绍江南,祖德孔昭,遗泽长流,延延绵绵霜露感追安定;世系繁黎北,北昌门第,人文蔚起,跄跄跻跻模槿守焕苏湖。”胡氏的祖上也是来自江南省(安徽省)的苏湖地区,即如今的苏州,因为当时的江南省在明朝初年建都南京时属于直隶,故称南直隶,南直隶包括应天府(今南京)、苏州府、凤阳府等。所以在楹联的最后道出了江南的具体地点——苏湖,即今天的苏州,难怪隆里村支书胡炳祥的住宅大门上方写有“苏湖第”三个大字,这即表明了主人的原籍地望。
江氏宗祠
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也是如此,上联和下联的首句都传达了他们的愿望,“两晋树家风”“三槐绵统系”都是一个意思,表明祖籍来自山西。熊所长说:“三槐,即王氏堂号,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的一个衍派。”
熊所长说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不论是碑文的记载,还是建筑题刻的诗词楹联,都传达了隆里古城诸多的历史信息,隆里的历史文化底蕴太深厚,是一本读不完的史书。
1991年第一批贵州历史古城名单中并没有提及隆里,但是熊所长栩栩如生、细致入微的记录,却将一个从未被世人仔细端详的隆里静静地呈现在了研究专家的面前,所有的沧桑往事,所有的人事草木,都仿佛近在咫尺,却又似雾里看花,不禁让人漾起想一窥究竟的决心。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成立隆里调研课题组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