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状元桥边话状元
所属图书:《明风悠悠六百载:隆里》 出版日期:2015-08-01

状元桥边话状元

课题组考察的最后一站是隆里的状元桥,桥在城西北约200米处。出城后便穿梭在一片油菜花田中,油菜花香气扑鼻,山麓桃红李白,山顶白雾缭绕,古城的外景全然浸润在春天的气息之中。状元桥是隆里古城一个十分重要的景点,到隆里的客人都要到状元桥一游。这是一座造型极为普通的三拱石桥,拾级走到状元桥的桥面上,会发现一条用长条石铺墁的平整桥面,桥面两边没有护拦。龙溪河在古城的西面绕了一个“S”形后折向西北而去,在建桥处河水因静流而蓄水较深,水色碧蓝,三拱石桥倒映其间,使枯燥的石桥平添秀色,让人流连忘返。在桥中拱上部的东南面镌刻有“龙溪”二字,点名了桥的最早身份,而在桥中拱上部的西北面的“锁秀”二字则指明了该桥恰好建在了龙溪河最秀美的地方。

状元桥侧面照

但桥之美并不在桥本身,而在于隆里人赋予桥的文化。这座桥本来的名字叫“龙溪桥”,只因其建在龙溪河上而得名,但当地人并没有称其为“龙溪桥”,而是称“状元桥”,这显然是有故事的。在贵州,以“状元”一词命名的建筑并不多见,在省会贵阳有一条街叫“曹状元街”,曹状元乃曹维城,字价人,贵阳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科武举殿试状元,时年20岁;在贵阳市花溪区的青岩古镇有一处民宅也是用“状元”一词命名的,叫“赵状元府”,赵状元即赵以炯,青岩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状元;在麻江县贤昌乡高枧村还有一处民宅叫“状元府”,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状元夏同龢的故居。以上的三位状元都是有案可稽的,他们是贵州历史上的骄傲。

同样的,隆里的“状元桥”说的也是一位状元,不过他并不是贵州人,而是贬居贵州的王昌龄。但是据考证,王昌龄并不是状元,他是唐开元十五年(727年)的进士,于二十二年(734年)选中博学宏词科。“博学宏词科”为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是制科的一种,始于唐玄宗时期,目的是考拔能文之士。宏词科不仅经常举行,而且内容丰富,选拔了不少著名人才,王昌龄就是在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被选中博学宏词科的。但他并不是状元,所谓状元是指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名,唐朝统领天下290多年,有名有姓的状元只有126人,其中并没有王昌龄的名字。

历史归历史,王昌龄虽不是朝廷钦点的状元,但他却是世代隆里人心中的“状元”。在隆里因纪念王昌龄而得名的建筑物有“状元桥”“状元祠”“状元墓”,民间流传的有关王昌龄故事也有很多,他是隆里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名字,是隆里“民间形象”的代言,也是隆里的一种文化现象。

但为什么隆里人要称王昌龄为“状元”呢?“状元”是中国历史上对读书之人的最高封号。历史上第一位获得状元头衔的是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而最后一位状元则是清光绪二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状元刘春霖。一头一尾,两名状元之间相距约1300年,其间,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592名状元,再加上各代的武状元,那么,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共有777人。“状元”这个名字曾经风靡过整个中国大地,成为千百万学子追逐的桂冠。中国的老百姓则将状元看成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认为其大魁于天下,所以让中状元的人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感慨,状元俨然成了当时荣耀和显赫的代名词。

据考,隆里在历史上只出过进士,没有中过状元。王昌龄是唐开元十五年的进士,于天宝七年(748年)由江宁(今南京)丞贬为龙标尉,所以人们称王昌龄为“王龙标”。所以王昌龄贬谪龙标县的时间和建“龙里千户所”的时间相距637年,那为什么有关其的纪念建筑物却出现在了明代中晚期的隆里呢?如与王昌龄有关的状元桥,最早建于明万历年间,明崇祯二年(1629年)重建,清乾隆年间又再建,仍曰“状元桥”。而“状元祠”“状元墓”等建筑的始建时间也在明代。究其原因,其实是与明初的隆里屯军有关。明初到隆里屯军的人都来自中原诸省,有360户屯军于隆里,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庞大的异地定居隆里的社群,这些军户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从他们住宅的堂号可以看出这些军户不但来自文化发达的中原和江南地区,而且家声显赫,有的是豪门望族,有的是书香传世之家。在他们的家族中就有人因科考中进士、状元而大魁天下,使得家声远播。如王氏在唐代中状元者有王维、王正卿、王阅、王淑、王储、王源中;杨氏有杨护、杨誉、杨紘、杨栖梧、杨赞禹、杨赞图;张氏有张九龄;陈氏有陈讽、陈伯玉。到了明代,王氏状元有王一夔,王华;杨氏有杨慎;胡氏有胡广。清代的状元更多,就不一一赘述了。这些人的族人成为隆里的“原住民”之后,对科考十分重视,让子孙摘取“状元”这顶桂冠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于是军户们为了鼓励学子,便在隆里树立了状元形象,这是隆里人文化心理的客观反映。在地处苗乡侗寨的汉族古城隆里,有这样的诉求和愿望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符合逻辑的,反映了隆里人对状元价值和知识追求的认同。所以隆里人不但树立了状元榜样,而且也将学习落在了实处。相传龙标书院为王昌龄所创建,之后隆里人便坚持在此处教书办学,送子上学早已蔚然成风。历代战乱,虽然给古城带来了很大的破坏,以致无力恢复古城墙而仅剩下残墙断壁,但龙标书院却屡毁屡建,且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面貌和名称出现,如今发展到了兴办一座隆里中学的程度!不得不说隆里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正是隆里人重视教育的成果。

相比之下,那些真正出状元的地方,对状元却十分冷漠,完全没有像隆里人这样对状元的声名倍加推崇,就如王昌龄,他在世人眼中不过是一介名流诗人,但在隆里人心中却是一个学贯古今的状元形象。以建桥立碑为证,在桥东北面不到10米距离,便是真武山脚,这里有4通石碑并列而立,在碑帽上从左至右横刻着“重修状元桥碑记”七个大字。仔细释读这些没有标点的碑文,课题组成员发现其中一通尤为珍贵,该碑的落款为:“岁进士任南康府外翰王之臣”。

南康府乃今江西省星子县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明军西征进入江西,改南康路为西宁路,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南康府。王之臣时为南康府外翰,所谓外翰,唐朝称翰林为内翰,明清外放的翰林称外翰。立碑的时间为“皇明崇祯二年岁次己巳仲春谷旦”,即1629年的2月。碑文千余字,详细记述了隆里参与捐银的贤达乡绅姓名,用较长的文字讲述了状元王昌龄墓、祠的情况,碑文中写到:“少伯(王昌龄字)远谪龙标至今,遗冢犹存,为尔诸生福庇。”换言之,即是王昌龄的衣冠冢葬在龙标,也能够为龙标的诸生赐福保佑。碑文接着写到:“万历中,诸生彬彬鹊起,乃相地,得回龙庵,左峰双耸,带水腰环洵,育才胜地,遂各捐资建祠绘像,春秋崇祀。历三十年于兹矣。”可见,王昌龄在隆里人心中的地位之高,足以修祠绘像纪念。最后一段则写了此桥定名为“状元桥”的理由。王之臣在这一段文字中表达了他的心情:“余愿多士云龙矫翰,露豹腾文,吐词林则春华秋实,扬学海则江流汇若。”

第二通碑是由隆里人王师泰撰文。王师泰是清乾隆庚寅(即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科天都榜经魁。这通碑文与其说写的是建桥碑记,不如说是一篇缅怀王昌龄的散文。碑文开门见山地说:“状元何以称桥也,在昔盛唐,缜密思清,心同冰玉,诵其诗者,何不讳江宁少伯先生。”因王昌龄曾任江宁丞(今南京),故名王江宁。接着碑文介绍了王昌龄的生平:“先生讳昌龄,以开元进士复擢博学宏词科第一,世咸以状元荣之。为秘书郎,迁汜水(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他认为桥因人而得名,所以睹桥而思人,感慨不已。碑文写道:“凡秀气聚而成形,祥晖耀而留云,于斯大桥有关焉……待承恩而喜春江之涨,携来春酒,坐桥端而野宴,勿辜负明月青山,笑彼洛阳,任夜雨之连江,喜共识玉壶冰心。想当年,八音飞韵,惊聆彩笔作歌;看今日,三镜连珠,照见潜龙起舞,游粱而怀诗伯。锦心绣口导前,履石而晤状元,规矩章华耀眼,状元宜不朽耳,斯桥可少哉。”可见,桥不仅成为隆里的一景,而且也是隆里学子缅怀王昌龄必去的地方。

以上是从碑文中透露出来的隆里人对王昌龄的感情,自明清以来隆里人写下了很多缅怀王昌龄的诗文,民国初年杨芝儒吟诗曰:“访友到龙标,情思涌未消,吟诗迁旅客,留迹状元桥。书院人才育,祠堂神像雕。开吾荆莽地,代代纪功高。”就是其中的佳作。

这些高大的石碑是课题组考察的最后一站,谁也想不到“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王昌龄的事迹竟然会在远在西南一隅的隆里石碑上留下深深的印记,也许时光的流逝会使这些碑文泯灭不见,但王昌龄的名字却始终铭刻在隆里人的心里。

明风悠悠六百载: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