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里民居徽派风
南街两侧还有几栋清代的封火墙民居,课题组所步入的封火墙民居的主人叫杨松福,他也是明初从江苏一带来隆里的军人的后裔,其住宅是古城内保存比较完整的一栋民居建筑。住宅面街而建,南北两侧为封火砖墙(当地称为“马头墙”),面阔约17米,进深约27米,为两进四合院。明间外呈“八字形”吞口,吞口两侧放有石凳,供人在此休息。大门为石库门,门前为三级石阶,是进入大门的唯一的石阶。左右次间的墙体上开有两扇玻璃窗,很明显是后来重新装修的窗扇。因为隆里最初建的民居两次间是不开窗的,是一壁完整的墙体,具有很强的防御性。大门两侧约两米高的墙体被石灰涂成了白色,上面用土红色颜料写有毛主席语录,现在已经斑驳不堪,除“毛主席语录”五个字还看得清楚以外,语录的内容则模糊不清,这是“文化大革命”为这座古城留下的痕迹,也算是历史的遗迹。大门的上方凹槽中有“苏湖世第”四个楷书大字。胡支书指着四个字说:“这家祖籍和我家相同,我们都是来自苏湖,苏湖就是今天的江苏的苏州和浙江的湖州的合称。”
根据史料记载,“苏湖世第”或“苏湖流芳”出自宋代的胡瑗,他是江苏海陵(今江苏泰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被奉为宋代的理学先驱。他与当时的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是宋代理学酝酿时期的重要人物。孙复(992~1057年)字明复,号富春,北宋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因长居泰山讲学,人称“泰山先生”。同时,孙复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代表作有《春秋尊王发微》《孙明复小集》。石介(1005~1045年)北宋学者,山东泰州市人,被人称“貌厚而气完,学笃而气大”。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直讲等职,著有《唐鉴》。
史传载,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范仲淹荐之,以白衣对崇政殿,授校书郎,以保宁节度使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数百人,礼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以太常博士致士归。”胡瑗较之宋代的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还早130多年,其在苏州、湖州一带任教实行的教学方法史称“苏湖教法”。胡氏后裔为纪念他毕生从教,玄歌不辍,桃李芬芳之盛况及其卓著的业绩,故在正大门的上方题“苏湖世第”或“苏湖流芳”。在隆里不但在胡姓大门上方凹框内题有“苏湖世第”或“苏湖第”字样,其他姓氏的大门上方也同样题有“苏湖世第”几个大字。可见,“苏湖世第”已经由一个姓氏关系而变成了地缘关系。明代隆里古城凡是来自江苏苏州和浙江湖州一带军人的住宅大门都有“苏湖世第”或“苏湖第”的题款。
进入“苏湖世第”大门,中轴线上依次为天井、过厅。一进和二进均有两厢,构成了两组完整的封闭式四合院。墙沿施白粉,其上绘有花鸟虫鱼图案,窗棂为漏空木雕花纹,刀法娴熟流畅。在左厢房开有侧门,可通往大街,这是隆里四合院民居中特有的一道侧门,也是隆里军事防御体系功能在民居中的反映。该建筑在屋檐的处理上具有科学、艺术等方面的价值。屋面椽皮穿过大门正面墙体延伸出至檐口,虽在大门上方有一堵砖墙相隔,但下雨时,雨水从屋顶十分通畅地顺瓦沟而下,从民居的正立面来看即有极佳的审美视角,墙体覆盖的小青瓦和檐口的“沟头滴水”组成了“双檐”,体现出建筑的层次感,这种具有封火山墙围护的建筑式样,被建筑学家称为“徽派民居”。
民居“苏湖世第”
“徽派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的一大建筑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主要体现在民居、寺庙、牌坊、园林等建筑的实物之中,而最鲜明的特色还是体现在传统民居之中。徽派民居多为高封火墙院落形制。封火墙民间又称为马头墙,马头墙两侧对称,并为梯级结构,有一级的,也有两级的,由于墙级的线条不是平的,而是两端微微向上翘,所以形成了一种动感,有展翅欲飞的感觉。院落一般为两进式,也有三进或多进,由此形成了封闭式的深宅大院,由于开窗很小,主要采光是靠天井,天井除采光之外,还是空气对流的主要风口。封火墙民居的外形非常规矩,是一个立体的砖盒子,有的称为“一颗印”或“窨子屋”,在色彩上为白墙黛瓦,对比鲜明。在墙沿施以白粉,其上绘有人物、山水或花鸟鱼虫画,画工娴熟,画面生动,是绘在墙上的露天美术展览。在装饰方面有令人叹为观止的“三雕”(石雕、砖雕、木雕),木雕的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这是徽派民居的一大特色。隆里民居的建筑理念、用材、形制、平面布局都具有徽派民居特点,因为明代初隆里屯军都来自江南诸省,他们自然也带来了家乡的建筑文化。因此可以说,隆里的民居和徽派民居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民居“科甲第”
在隆里,徽派民居特色比较浓重的有堂名叫“科甲第”的民宅。“科甲第”最早叫“科甲第一”,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为永乐朝首辅商辂府第题的字。商辂是浙江淳安人,字弘载,号素庵。他是明代近三百年科举考试中第二个“三元及第”(同时获得解元、会元、状元)的读书人。因此以后以科甲及第的人家在门额上都有类似的题词。而隆里居民杨茂明的住宅之所以题有“科甲第”三字,是因为该处原为江氏住宅,其先辈江有本系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己卯科举人,三十一年(1766年)中丙戌科进士故名。
这栋民居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特色:一是高墙深院,二是多进式。“科甲第”民居位于南门大街左侧,坐东朝西,面阔三间,系三进四合院建筑。隆里的民居一般为两进院落,所以这种三进院落在隆里古城中是极少见的。该建筑的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过厅、左右两厢、天井、正房、天井、后院、花园,通进深达49米。建筑两山墙为封火砖墙,并与前后高大的墙体相连接,形了一组完全封闭的院落,凸显了徽派民居和谐流畅、统一规划的整体美。自宋代以来,徽州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理论依托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宗法制度的思想无疑反映在了建筑上,换言之,建筑是观念形态的客观反映。因此,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洁性和宗族的凝聚力,预防外族入侵,徽州人聚族而居。同样的理念在隆里,则更多地体现在了其封闭紧凑的建筑风格上。
其次徽派建筑非常注重室内外的装饰。外装饰有建筑的正门、山墙等。“科甲第”民居的大门为八字门楼,门框是以石柱为料装成的石库门,装饰有雀替,门上方的横条石中部线刻太极图。门前有三级踏步,两边有垂带,门两边为坐凳。在墙体的装饰上,无论是封火山墙,还是围墙,其边缘都施以白粉,勾有边框。在白粉墙上绘有花草及人物故事图案,画工为上乘。室内的装饰则从封檐板到门窗都为镂空雕花,图案多为吉祥如意之物。
徽派民居中的楹联诗词和祖训是一大特色,仿佛一座书院。如安徽黟县西递村有一座清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厅堂题写的对联不是装点,而是反映主人的思想的工具,联曰:“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又有一联曰:“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这是儒家文化对建筑的渗透。
听胡支书介绍,“科甲第”民居有好几副楹联,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铲除。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是大门的一副春联,红纸早已退去了颜色,只留下醒目的黑字,联曰“古城老宅换新颜,富民政策进千家。”表达了主人对中央富民政策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