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信息中心的选址
2002年1月21日,中挪双方就贵州生态博物馆群(第三阶段)项目在北京举行了正式的签字仪式,标志着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在所有建设项目中,资料信息中心的选址必须先行,因为它是生态博物馆的形象代表,也是项目最主要的工程。自梭戛、镇山生态博物馆建设以来,生态博物馆的选址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挪威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先生的观点,他认为资料信息中心的选址应尽可能和文化社区保持较远的一段距离,其目的是不破坏文化社区的整体风貌,不会干扰社区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不要给对文化社区造成环境污染,而且也为今后的扩建项目留有充分的余地,为社区增添一个文化设施和旅游景点;二是挪威的另一位专家达格先生的观点,他认为资料信息中心是社区居民的精神家园,又是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中心,因此资料新息中心最好选择在社区里面,不能离开社区;三是苏东海先生的观点,苏先生认为资料信息中心建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要充分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因为生态博物馆说到底还是社区居民的博物馆,挪威专家的意见仅可作参考。
2002年4月,苏东海先生、当地政府官员和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孟宪民到隆里考察,在乡、村和隆里的乡贤人士的陪同下进行了资料信息中心的选址工作。隆里村委会提供了两处选址地点,一是隆里状元桥南面的状元祠遗址,遗址已不复存在,在遗址上建了一栋木房,是一家农舍,好像是闲置房,大门的锁都生了锈。这里距隆里古城不到200米,东临龙溪河,西南皆稻田,远处青山绵延,山麓有村寨半掩于树丛,炊烟袅袅。向南行百步可达平水石桥,该桥是隆里古城西侧横卧于龙溪河上的建桥年代最早而又最简易的石桥,该桥用长条石铺于石蹬之上,桥面距水面很近,使得人过桥时有一种亲近水面的感觉。桥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建桥处为隆里八景之一的“龙溪夜月”。过桥到东岸左面的台地上建有一亭,名曰“怀伯亭”,是怀念唐朝诗人王昌龄而建,原亭早毁,现为仿建,可见隆里人心中是始终装着这位少伯先生的。
状元祠遗址连接着一片菜地,有枫香古树三棵,高大挺拔,枝叶繁茂,北面通状元桥。在这里建资料信息中心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增加隆里古城外的一处文化景观,并且从城内到城外形成一条旅游循环线,从封闭的古城到两桥(状元桥、平水石桥)带一水(龙溪河)的田园、村寨小景风光,使古城和资料信息中心两处景点形成强烈的对比。而且在这里建资料信息中心不但不影响古城风貌,还可以减轻古城游客增多的压力。但这处选址也有不利的地方,一是若资料信息中心选址在此处,可能会妨碍日后状元祠的重建或维护工作;其次该处是村民的菜地,而用地要花一笔征地费用,鉴于此,这处选址只作预选考虑。
第二处选址是在古城内南街的西面,球场的南面(核实确切地址)有一座废弃的电影院,放映大厅早已坍塌,只剩下东面的两层砖楼,现作为村委会的办公用房。整个建筑面积有800平方米,它的周围都是居民区,再没有一寸的空地可供使用。由于电影院的坍塌,增加了古城的破败景象。据说该电影院是20世纪60年代的建筑,砖木结构,先是屋顶坍塌,跟着墙体也随之而毁,好在没有再在上面建什么村办工厂之类的建筑,甚幸!
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村民等都在这里“会审”,这块地的产权属于国家,所以可以省去一笔征地费。同时,这块地和周边的居民用地没有瓜葛,没有边界纠纷,因此方便征用,且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纷争。
在场的人将两处选址作了比较,都倾向于选择电影院旧址,第一是因为它处在隆里古城的中心位置,所以便于古城居民参观学习,成为居民名副其实的文化活动中心;第二是因为如果在此建成了资料信息中心,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古城破败的形象,这一点不论是对古城和对居民来说都非常重要;第三则是因为便于管理,建成了资料信息中心后该地仍然属于公产,所以在博物馆的管理上更显出它的优越性;最后一点是可以免办征地手续。可相应的问题也是存在的,最首要的一个是该地没有任何的发展空间,如果建筑体量过大会影响破坏古城的历史风貌。
平水石桥
通过充分的讨论后,在场的领导、专家、村民等达成了共识——将资料信息中心建在古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