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初识乡贤江化远
所属图书:《明风悠悠六百载:隆里》 出版日期:2015-08-01

初识乡贤江化远

家住南门“勒马回头”西面厢房的主人江化远先生对课题组的专家们极为欢迎,他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将隆里丰富文化告知外界的机会,于是他自愿作为胡支书的助手,以帮助课题组更直接地了解隆里的文化。

江化远先生虽然已经60岁出头,但精力充沛,他是隆里的居民,退休回到隆里后潜心于收集整理隆里的善本古籍、历史掌故,并编印成册。好客的江先生将课题组带到了他自己的家中,他的住房为砖木结构,明次三间,有后院。左次间的前间是客房,木地板上铺着踏踏米,一张书桌,两张木沙发,陈设简朴。墙上挂了一长排照片,照片下面均写有说明文字,是他从20岁到退休时的照片,按时间的先后排序排列。从照片中的服饰上可以窥见时代的特征,如20世纪50年代的照片中的他,衣着中山装,上荷包插有一支钢笔,诠释了江化远先生是一位有文化的干部;70年代虽然也是中山装,但在上荷包处的红色毛主席像章取代了钢笔,折射出这一时期的政治气候;80年代的照片再也不是黑白照片了,变成了彩色照片,夹克上装取代了中山装;90年代则是西装革履。苏东海先生看了十分兴奋,他对江化远先生说:“你正在做生态博物馆要做的一件事——文化记忆。你家里墙上挂着的不同时期的照片,就是最好的家庭文化记忆,非常有意义。”

江化远先生住宅

之后,江化远先生将其近几年收集整理的书稿拿给课题组成员看,其中还有若干的随文照片。这是非常让人惊叹的事情,因为隆里不但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而且有文化遗产的整理者,这是课题组考察的四个点中唯一一个有人参与整理文化遗产的社区,是隆里的荣幸。

江化远先生家的大门正对勒马回头的外城门,从外城门进入“勒马回头”,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他家大门上方写着的“济阳第”三字。东街和南街的民居大门上方的凹横额中也写有类似的文字,包括“苏湖第”“指挥第”“开科第”“五柳堂”“三槐世第”“三槐第”“关西第”等,这是隆里民居户主的“堂名”。在隆里,很多人家都以祖籍地和家训作为自家的堂名,这是汉族姓氏中的一种文化现象。

隆里民居的堂名事实上是中国魏晋南北朝以来豪门望族所用的“郡望”的另一种称谓。“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秦统一中国后,全国设36郡,后增加到40多郡,郡下设县,县长官由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汉至隋唐继承了秦代的郡县制,直到宋代,郡的行政区划才废除。

民居“关西第”

民居“槐堂世瑞”

“望”是指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望族。《百家姓》刻本也往往在每个姓氏前面注名“郡望”。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形成了四大郡望,有范阳(今北京至河北保定一带)的卢氏,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一带)的崔氏,荥阳(今河南省郑州一带)的郑氏,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一带)的王氏。

隆里的几个“大姓”,即王、张、江、胡、杨、陈、陶、童等,都属于中国北方的郡望体系,因为他们的堂名写得非常清楚,比如“三槐第”就与山西太原王氏的一个衍派——王祜有历史渊源。王祜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相传王祜因在宋太祖赵匡胤面前就符彦卿谋反一事的调查说了真话,进谏宋太祖不要因猜忌而滥杀无辜,宋太祖不以为然,就此没有将王祜升为宰相,要他到襄州赴任。在去襄州赴任之前,他在庭院里手植3株槐树,并说:“吾子孙必有三公者(三公,古代官名,是天子之下的最高行政管理者的称谓,即:太师、太傅、太保)。”后来果不出所料,王祜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朝中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从此三槐堂不仅成为王祜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

又如隆里民居中的“关西第”堂名,其祖籍也在西北方。“关”指函谷关,其东指关东,其西指关西,秦时民间流行一句话:“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其意为关西人尚武,秦时军中将帅以关西人居多。而明初推行卫所制,派遣来隆里屯军的军人与之应有地缘关系,故可由此推测。

还有的民居的堂名写得非常直白,如“雁门第”“洛阳第”“太原家风”等,从名字来看这些居民明显都来自于北方。

江化远先生说:“隆里江姓的祖籍都是山东济阳府,我们江姓的先祖江造、江通是将军,是受皇帝的派遣来到隆里的,他们的功绩以江氏宗祠的楹联为证。”说毕他将课题组带到了城内南门上的小街左侧,去看一座清代建筑——江氏宗祠。

民居“会稽世第”

民居“书香第”

江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民国二年(1913年)重修。东西两侧为封火山墙,正面墙体面街而立,面阔三间,为普通民宅墙体,左右次间有半圆形窗户,明间无吞口,门为双合门启闭。大门上方由左至右书“江氏宗祠”四个土红色大字。门两侧现存对联一副,上联书:“溯造祖代义从征,蛮服论功,命除隆里膺千户。”主要是追溯江氏的历史,江氏发源于山东济阳府,奉明廷太祖朱元璋之命,先祖江造、江通随军从安徽“征讨”贵州黔东诸苗有功,被授予隆里千户。下联书:“迨通公帅师入险,洞平晋秋,诰受将军焕五溪。”记叙了因先祖有功,被授将军一职,将军的功绩在五溪一带名声很大,光耀江氏门庭。对联中所说的五溪,即湖南沅水上游的五大支系,最早见于《水经注》:“五陵有五溪,谓雄溪、满溪、酉溪、无溪、辰溪。”其范围以湖南怀化为中心,包括湘、黔、渝、鄂等省的周边地区,而隆里则在这一区域内。

家族集资维修后的江氏宗祠祭祀厅

书坊桥:建于城南护城河上,为清代进士江有本为本家学馆作舟馆过河所建,由两个桥墩和长条青石构成,有栏杆和栏板,錾刻有“万福万寿”等字样。

江氏宗族“军屯”隆里之后,虽为军人,却十分重视耕读为本的家训,所以在清代,江氏江有本就考中了进士。江有本生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中己卯科举人,任贵州平越府儒学教授,三十一年(1766年)中丙戌科进士,特授四川邻水县令。后升牧忠州知州,转调署顺庆府知府,在任期间,鼓励当地百姓兴修水利,垦田务本,并创设水车等业绩,受到朝廷的嘉奖,官至顺庆府正堂。其在顺庆府为官时口碑极好,顺庆百姓特建政德坊以记之。江有本为官十分廉洁谨慎,他在自己的大堂撰联自勉,联曰:“口体之享用,为衣为食能几何,试想到,钟鸣漏尽,富贵于我总成空,奚必落民而肥己;子孙之流传,或盛或衰皆定数,每念及,物换星移,功过在天终有报,尚须积德以贻谋。”他荣归故里之后,被隆里乡亲选为“乡政总理”,扩建江氏一门的“作舟馆”,并担任作舟馆的主讲,为促进隆里文教作出了贡献。

出了江府,课题组一行人在江先生的引领下通过“勒马回头”出了南门,再折向西行数步,往南,眼前便是一座石板平桥,这是一座书坊桥,是当年江家为了通往“作舟馆”而建的石桥。因为作舟馆是在护城河的南面,这座石桥便成了通往南面的要津,现在因护城河被填平,这座石桥的功能已褪去,它的往昔只是静静的存放在隆里人的记忆里。该桥是由丈许长的青石搭建而成,造型简洁,由两个石桥墩承受着以青石板为桥桁的重量,同样也用条石作护栏,在栏板中部刻有“万福万寿”四字。就是这座石板桥,不知留下了多少莘莘学子的脚印,它是一座连接知识的桥梁。

江家的历史穿插着隆里发展的点点滴滴,虽然难以概括隆里全貌,但是通过对江家宗祠的解读,可以从一个更为生动具体的角度去了解隆里屯军的历史,让这个古朴宁静的古城散发出浓浓的人情味。

明风悠悠六百载: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