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设计
所属图书:《明风悠悠六百载:隆里》 出版日期:2015-08-01

设计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副总工程师李多扶先生自承担梭戛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的设计后,受到了中外博物馆专家和当地村民的一致称赞,怀着浓厚兴趣的约翰·杰斯特龙先生硬是将梭戛资料信息中心的设计图一共60多张全部读完,而担任翻译的安来顺先生也只好陪着他读到深夜才能睡觉。可见,这是一份多么令人欣喜的设计图!所以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又再次请李多扶先生承担设计。

李多扶先生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他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老学者,学习传统建筑设计的他十分注重对历史建筑的调查。笔者曾先后两次陪同他到隆里调查传统民居的形制结构和用料,他强调新建筑和历史建筑之间的传承关系,认为应尽可能吸收历史建筑的元素,使新建筑和历史街区的风貌保持一致,因为历史建筑反映了古城的发展历程,是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调查在设计之先。

李多扶先生先后调查了南街的几栋四合院民居和宗祠。这些建筑都有非常强的封闭性和安全性,四合院只有明间一道大门供全家人进出,不像其他的社区的民居有侧门可供出入。根据胡炳祥支书所说,隆里最早的四合院大门两侧的次间不开窗,是为了防御的需要,到了清乾隆后期才开的窗户,这也是隆里建筑的特殊性。它的安全性体现在高封火墙,特别是近10米高的山墙,所以无论是防盗还是防火都有很强的功能。四合院民居的光源来自天井,天井的大小决定光源的强弱。但四合院的开间是比较小的,如果要作为资料信息中心,它的开间则受到限制。这问题在宗祠里找到了答案,不论是江氏宗祠、陈氏宗祠还是王氏宗祠,其开间和体量都大于四合院民居,特别是王氏宗祠(所王宗祠)的空间比其他宗祠更胜一筹,首先体现在它的用料上,四合院的柱子用料直径在20~30厘米之间,而王氏宗祠的柱子的直径则达到了80厘米!这在砖木结构的建筑中则是少见的,所以如果按照宗祠的体量和用料来设计就可以满足资料信息中心在使用方面的功能,所以最后李先生决定按宗祠的布局和结构作为“蓝本”,对资料信息中心进行设计。

这种设计等于复制一栋宗祠,但又不照抄照搬宗祠的建筑形式,只是注入传统民居的建筑元素。如在平面布局上仍为两进四合院,四周仍为封火砖墙围护。在大门的处理上则不采用宗祠牌楼的做法,而是民居的石库门和砖墙体的结合。石库门上方仍有矩形的凹槽,作为户主人书写的堂名之用。建筑的正立面应平易近人,不像宗祠的牌楼那样给人一种威慑感。

墙体则采用完整的封闭式墙体,与传统民居正门两边不开窗的建筑形式相吻合,保留了传统民居传递下来的重要历史信息。

第二进院落仍开有可以进出的侧门,可以满足资料信息中心的实际需要。第二进二层的过厅和正厅之间用过道相连接,成为四方连通的通道,以便于游客参观。在房屋防水防潮湿的设计上也区别于传统民居:第一进院落和第二进院落不在一个平面上,第二进院落高出第一进院落约米许,这样遇到大暴雨时各自排水,不至于两院落的水集于一起造成水患。为了防止其对木柱子的腐蚀,特意加高了石柱础的高度,使其高于民居的石柱础。

资料信息中心的建筑设计出图之后,又征求了古城居民代表们的意见,得到了代表们的一致认可。苏东海先生看了图纸之后也很满意,并同意此计划方案。

明风悠悠六百载: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