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李四光的“乌当情缘”
所属图书:《乡愁故履:乌当人文历史寻踪》 出版日期:2016-07-01 文章字数:916字

九、李四光的“乌当情缘”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揆,湖北黄冈人。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蒙古族。李四光先生是中国古生物学、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开拓者,他创立大地构造理论地质力学,对亚欧大陆东部山脉体系的形成原因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是现代板块构造理论出现之前的大地构造理论之一。李四光先生是清代的工科进士,“中华民国”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任地质部长。

位于乌当区东风镇的李四光雕像

李四光早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先后担任过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代理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1944—1946年,李四光任重庆大学教授,在这期间,他开设了全国第一个石油专业。李四光先生的最大贡献就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他确立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点,并运用这些理论概念,探讨中国的地质条件和石油形成条件,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和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

冰川的出现,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发展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第四纪冰川,它直接作用于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研究和确认第四纪冰川,既有特殊的理论意义,也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因此,它一直吸引着人们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始于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确定,是我国第四纪地层学和气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推翻了当时外国学术权威关于“中国无冰川”的论断,而且对我国在寻找地下水资源、沙金矿藏,以及选定重点项目工程的场址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四光的第四纪冰川学说重要证据的来源,是在今贵阳乌当区东风镇的洛湾盆地、乌当盆地上搜集到的。李四光曾说:“如果没有洛湾、乌当盆地的冰川遗迹,将难以证明贵阳盆地及贵州高原有第四纪冰川的存在,中国第四纪冰川也将失去一份有力的证据。”

乡愁故履:乌当人文历史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