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下坝大山普渡桥石刻
所属图书:《乡愁故履:乌当人文历史寻踪》 出版日期:2016-07-01 文章字数:1100字

七、下坝大山普渡桥石刻

普渡桥,位于贵阳市乌当区下坝乡普渡河与南明河下游交汇处的普渡河峡谷中。普渡河两岸茂林修竹,常年繁花似锦、鸟语花香。桥为东西向,单孔石拱平桥,是一座连接当时贵阳通往开阳、龙里等地的古驿道的桥梁。桥长24米,宽7米,净跨20米,高17米,始建于“大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仲冬月”,距今近230年。普渡庙和普渡桥,都有“普度众生”的意思。

普渡桥不仅历史悠久、结构坚固,而且造型奇特、工艺考究。望柱及护栏均为上好的青石做成。桥身两侧的18根望柱顶端雕刻着形态各异的饰物,形状分别似南瓜、仙桃、海螺、铜鼓、猴头、顶子、圆球、棱形,两两相对,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与望柱连为一体。九组对称石雕,象征着长寿长乐、多子多福、封官晋爵的意思。

普渡石刻

这在贵阳地区是绝无仅有的,堪称中国古代石拱桥中难得之杰作,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2003年,普渡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普渡桥桥头还建有“普渡桥落成志喜碑”“建桥功德碑”及“维修桥垣纪念碑”。其内容大致为清代筑县文人王德华、张文龙、柴鸿、陈文彬、林毓芝等为普渡桥落成题写的七绝、七律古体诗共14首。

“为善最乐”碑位于普渡桥头,建于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2月。碑高100厘米,宽63厘米,厚12厘米,青石。正上文刻“为善最乐”四个大字,楷书。碑文从右到左纵向排列,内容为“盖闻:今夫乐善好施,世所固有。捐资成美,理亦当然。然而有难焉者,往往善功者皇皇,踌躇不前者多矣。如普渡桥之左垣,自岁春间陡然崩缺,几至岁暮无人修砌,致使往来者徒虑其艰难。过往者频嗟其苦楚。维宋成昌、夏大明共举目思孔道之颓,安有不为之所。是以邀集乐善诸君捐资相助,及沿途一带频加重补茸之下,功将告竣,特记其颠未,并书诸公之芳名于左,永垂不朽云,是为序。夏大明、宋成昌助银各六钱,川主庙助银九钱,宋培之、汪发先助银各一两,罗明统等助银各六钱……”落款为“大清宣统二年二月上浣众立”。

“永垂千古”残碑,位于下坝村上大山村民组村民龙朝云家猪圈门口。石碑从中央断裂,仅存后半部分。此石碑原树立于普渡桥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村民当作“四旧”搬到上大山修生产队的保管室地基,后来又被村民搬去砌石墙。残碑正上方刻“永垂千古”四个大字,楷书,阴刻。碑文从右到左纵向排列。内容为捐助白银修建普渡桥者的姓名和捐助银两的数量。落款为“大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仲冬月。”另有二通建桥捐资功德碑,均刻满了捐资者的姓名及所捐白银的数量,其中有当地名人柴儒、柴鸿、张文龙、高廷瑶等,捐资人数在千人以上,所捐白银共计约万两。可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修建一座规模较大的石拱桥是多么的不容易!

乡愁故履:乌当人文历史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