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喇平宣抚使司衙门遗址
下坝喇平宣抚使司遗址砖雕
乌当区下坝镇喇平村村委会所在地,是洪边宋氏“七司八印”之一的喇平宣抚司故地,而且作为长房的喇平宣抚司,位居“七司”之首。据宋氏族谱《黔中宋史》记载,宋氏第八十六世祖宋景阳公后裔有“七司八印”,即宋承孝喇平第一司,宋承弟草塘第二司,宋承忠密纳第三司,宋承信新添第四司,宋承礼麻哈第五司,宋承义乐平第六司,宋承廉大小平伐第七司;八印是继女李凤英、婿肖良。宋承孝是长房,所以喇平是第一司。继女和女婿也有印信和治理的地盘,但不能建宣抚司,只能称“印”,所以叫“七司八印”。
据史料记载,喇平宣抚司,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距今已有850余年的历史。“喇平宣抚司”贯穿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直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才宣告废除。80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喇平这块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上,“喇平宣抚司”衙门遗址轮廓仍在,还能找到一些土司文化的遗迹,不时有专家学者或好奇的“驴友”前往探访。
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朝廷始授宋存孝之十一世孙宋锡华为喇平宣抚司宣抚使,正三品,治所设在喇平。第二任宣抚使是宋长明(锡华之子,志书写为宋万明,族谱则无宋万明),第三任是宋开邦(长明之子),第四任是宋永高(一作允高,开邦之子)。他们都是喇平人,在他们几人中,宋永高为黔中之赫赫有名的人物。
又据宋景阳之后裔宋师孔墓碑记载:景阳公奉旨提征开辟黔疆,首授贵州宣慰,二世祖宋荣(入黔二世祖)随征,擒获叛首安赞、志秧等,招募残疆,疏通阻道,12年内,蒙元帅倩国公颖会阅纪录,见祖荣(宋荣)从征以后,破敌为先,招土开边,擒蛮斩叛,有功王室,特疏汇题新添、喇平、麻哈、草塘、密纳、乐平、小平伐七处,立为世司,颁给喇平司第三百二十四号印信一枚,给排守土催征,沿袭世祖。至万历二年(1575年)四月,师孔承袭以来,几经汤火,数历腥膻。虽无茂泽丰功,微有心劳抚字,至今士民安堵,兆庶乐从,亦乃祖之遗荫也。但孔(宋师孔)年逾六旬,有子七人,年皆幼稚,若不铭,恐失沿流,故将历代先祖职御也,派集合司官舍,建造公堂,共建一碑,以示不忘之验云。
唐德宗(779—805年)时,命宋氏先祖宋鼎为蛮州刺史,其后裔宋景阳于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驱逐乌蛮于黑羊大箐(今贵阳),朝廷因之置宁远军蛮州总管府,以宋景阳为宁远军节度使、蛮州总管府都总管。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朝廷授其后裔宋锡华为喇平宣抚司宣抚使,正三品,治所设在喇平。庆元四年(1198年),宋永高袭任喇平宣抚使,受朝廷羁縻。其后兵力渐强,兴师征伐思南、石阡、镇远、平伐、乖西等处。嘉定二年(1209年),克矩州(今贵阳)。次年,朝廷因宋永高征南夷有功,升任为贵州经略安抚使兼镇南都总管。嘉定十年(1217年),宋永高征讨乐平、都匀、雒坝、同林地、松板水等处,势力达到极盛时期。嘉定十二年(1219年),宋永高死,长子宋都福袭任贵州经略安抚使,仍居喇平。据《贵阳市乌当区文物稿》记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因奏请承袭宣抚使的文书措辞不当,更主要的原因是清廷要实行“改土归流”,遂借此缘故不准承袭,延续531年,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喇平宣抚司就这样被取消了。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喇平宣抚司,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兴盛于明,废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历时531年。其间,几经汤火,数历腥膻,最后一任土司为宋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