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故土旧事 余味绵长
所属图书:《乡愁故履:乌当人文历史寻踪》 出版日期:2016-07-01 文章字数:16762字

第一章 故土旧事 余味绵长

一、水东宋氏土司简史

水东宋氏土司,系明代贵州四大土司之一。因长期统治鸭池河以东(今贵州贵阳及龙里、贵定等地)而得名,洪熙元年宋斌净私宅移至洪边寨(原贵州贵阳乌当区政府一带),又称洪边宋氏,又由于宋氏元末明初历任贵州宣慰使职,故而又称宣慰宋氏。

北宋初期,河北真定人宋景阳奉命征战都匀、蛮州等处,将乌蛮逐出蛮州。宋廷随后设置大方谷落(土语“蛮州”)总管府,以宋景阳为都总管。宋景阳即为水东宋氏始祖。元代,宋氏后裔宋隆济因不满元朝暴政,于元太德五年(1301年)7月起兵抗元,附近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响应。抗元队伍多次击败元军,控制了新添(今贵定)、播州(今遵义)、水西(今毕节一带)、乌撒(今威宁)、乌蒙(今云南昭通)、普安(今盘县)等广大地区。1302年,元军采用各个击破策略将蛇节等其他义军镇压下去,但宋隆济退至蔺州水东(今四川叙永一带)仍坚持抗元斗争。1304年,宋隆济被其侄宋阿重出卖,抗元运动最后失败。宋阿重受任为顺元宣抚同知,设衙署于同知衙(今开阳县双流镇白马村同心)。自此,宋阿重取代宋隆济统治水东,不久升宣抚使,平章政事,卒后赠贵国公,谥忠宣。

明初,宋阿重孙宋钦与水西安氏霭翠共同归附明朝,明朝以二人同为贵州宣慰使并世袭之,明令二人同迁贵州城,明确安氏治水西十五则溪,宋氏治水东十二马头。当时由于贵州安、宋、田、杨四大土司势力强大,鼎足而立,明王朝便加快了建立贵州省的步伐。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30万明朝大军取道贵州平定云南,留重兵驻守贵州。次年设置了最高地方军事机关贵州都指挥使司。1426年,宋氏土司宋斌主动将私宅由贵州城(今贵阳市区)迁往城郊的洪边寨,以实际行动支持明王朝在贵州的统治。

1621年,宋万化袭土司职,为明代宋氏第十八任土司。次年,宋万化随水西安邦彦反叛,先攻下龙里,继又参与围攻省城贵阳,1623年在羊场大水塘被擒斩,其子宋嗣殷擅袭土司职又叛,明军攻破宋氏故地洪边寨,宋嗣殷将衙署迁杨黄寨。1630年,宋嗣殷被擒斩。明朝于1631年革除宋氏土司职,结束了水东宋氏对水东地区长达650余年的统治。

二、水东宋氏土司领地范围

水东洪边宋氏是明代贵州最强盛的地方势力之一,这个土司家族先后统治以蛮州(今贵州开阳)和今贵阳为中心的水东地区长达650余年。北宋开宝年(975年),水东宋氏入黔始祖宋景阳奉命军征都云、黑羊箐)等处,任宁远军节度使、大万谷落总管府都总管,形成雄踞一方的封建大领主。至嘉定三年(1210年),出生于喇平(今乌当区下坝镇喇平村)宣抚司的宋永高,因平定麦新(今贵定县)等地动乱,升贵州经略安抚使、镇南都总管,总领九溪十八洞,把衙署从蛮州(今开阳)迁到贵州城(今贵阳)。宋氏势力从此逐步壮大。以开阳为中心统治水东地区历时235年。从嘉定三年至明初即洪武四年(1371年),宋钦归附明廷,授贵州宣慰使,世袭,封怀远将军,开始在云锦庄(今乌当区东风镇云锦村)营造宋氏别业。洪武十四年(1381年),刘淑贞代袭贵州宣慰使。宋氏把贵阳作为统治中心,历时215年。崇祯四年(1631年),宋万化、宋嗣殷父子起兵参与“奢安之乱”,被明军擒斩,洪边被荡平焚毁,朝廷下令革除宋氏土司,改土归流。如果从宋钦建宋氏别业算起,宋氏以洪边为中心统治水东地区历时260余年。

洪边宋氏在洪边经营了260余年,发展到最强盛时,除管水东、贵竹等十长官司外,还亲领洪边十二马头,其地域包括今贵阳市的乌当区、开阳县、花溪区东部,以及黔南自治州的龙里、贵定两县和福泉市的西南部。其中有七个长官司由宋氏家族旁支任长官。正统元年(1436年),朝廷还将由流官管理的程番等十个长官司(今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改属宋氏管辖,水东洪边宋氏的辖境和控制地区方圆近10000平方公里。

三、与水东宋氏土司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

水东洪边宋氏统治的数百年间,贵州发生的几件与之息息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曾对元明之际的贵州社会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元大德四年(1300年),元成宗下令调湖广、江西等五省兵力征讨位于今泰国清迈、清莱的“八百媳妇”。进入贵州的元军,强令雍真葛蛮、乖西等部出人夫马匹。雍真葛蛮土司宋隆济以“反派夫”相号召,率各族群众起义。义军攻占杨黄寨,烧雍真总管府,进围顺元城(今贵阳),杀知州张怀德。迫使元政府以“丧师罪”处死率军征讨的湖广右丞刘深以平民愤。这场持续三年之久的抗暴斗争,是元朝前期阿榨反元之后贵州声势最大的农民起义。

洪武十五年(1382年),时任贵州都督的马烨“欲尽灭诸罗,代以流官,故以事挞香,激为兵端,诸罗果怒,欲反。”宋钦之妻、代袭贵州宣慰使的刘淑贞,为奢香出谋献策、卷裙走马数千里赴京,冒死为奢香辩冤,说服朱元璋治罪马烨。刘淑贞以女政治家的气魄,化干戈为玉帛,避免了一场民族大仇杀大动荡,稳定了贵州政局,维护了民族团结。刘淑贞因此名垂青史,获封二品诰命夫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水东宋氏历史才逐渐引起史家重视,特别是贵州宣慰使刘淑贞治理贵州的历史功绩引起学者专家的关注,通过对水东宋氏及刘淑贞事迹的研究,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评价,有不少研究成果陆续见诸报刊。历史学家范同寿在《被冷落了的水东宋氏》中称赞“刘淑贞以女政治家的气魄,力劝奢香戒急用忍,卷裙走马数千里,亲赴京城向朱元璋报告马烨弄权误国、扰乱地方、辱挞奢香、欲逼民反等情状”,认为那场“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危机,因水东刘氏(刘淑贞)立场鲜明,不辞辛劳地奔波,才得以化干戈为玉帛”。何先龙则在《明初贵州女杰刘淑贞》一文中,称刘淑贞与奢香是“明初贵州历史上,同时出现的两位杰出女性,两人都在明初设立贵州省前执政贵州宣慰使司,并齐心协力治理贵州,修建驿道,发展文化,受到朱元璋赏识”。学者黄万机在所著《民族三女杰》一文中,称赞刘淑贞与奢香、奢苏是明代初期,比男子创造了更辉煌业绩的女英杰,“当‘马阎王’(马烨)逞威肆虐之时,赎珠(刘淑贞)替奢香排难解忧,其‘智术’已非等闲。为制服大权在握、横行无忌的都督马烨,防止民族大屠杀的战祸兴起,她毅然飞马奔赴京城,向皇帝陈述实情,促成皇帝朱元璋召见奢香,为巩固国家边防、开拓西南建了奇勋。可以说,没有刘赎珠的努力,就没有奢香开九驿的功勋。”故有人把刘淑贞称为功载黔中、与奢香并驾齐驱的杰出女政治家。

在滇、黔为宦20余年的清人谢圣纶,在他辑的《滇黔志略》中,就奢香、刘淑贞主持修驿道“龙场九驿”作了极高的评价:“洪武中,安氏之奢香、宋氏之刘赎珠(刘淑贞),其先机之智、应变之勇,有丈夫之所不能而土官之妻能之,均之为蛮中奇女子也。”还说:“观其置驿开道,又功过唐蒙矣。然驿置而事由此定,亦乱于此萌矣。”清道光十年(1830年),任黔西知州的吴嵩梁,在其《奢刘两夫人谋开龙场九驿歌》一诗中赞:“捍卫疆土大敌功,何知香刘安边幅。及今皇华歌载路,伊谁不诵两宣慰。此邦名宦永千秋,春秋俎豆报奢刘。”对刘淑贞为奢香出谋献计,不辞辛苦:替奢香进京状告马烨的史实,吴嵩梁赞道:“赎珠同心出奇计,奢助偕行叩九阍,沉冤上诉高皇帝,哀感六宫亦流涕。愿诛一将定蛮天,愿铲千峰作平地。”清大定府廪生徐彬先感到世人对刘淑贞的“奇功”评说不够公允,写下了一首《大定怀古》为刘淑贞鸣不平:“自是蛮疆女丈夫,驿开九道献良图。世人只说奢香智,谁识深谋有赎珠?”详知内幕的徐彬先意在警醒后人,在为奢香歌功颂德时,切莫忘了背后为其出奇计,卷裙走马京城,冒着杀头危险告倒“马阎王”的另一宣慰使刘淑贞。从前人留下的这些文字记载,更加证实了学者黄万机对刘淑贞独到、客观、公正的评价:“没有刘赎珠的努力,就没有奢香开九驿的功勋。”

刘淑贞机敏练达,很有政治头脑,她的诞生必定与其家庭出身和个人品格,或者特殊经历有关,是所处特定时代的各种综合条件作用的结果。她的祖籍、出生地及出生年月,家谱无记载,至今无人知晓。她的族属,各说不一:有人说她是苗族即称“宋家苗”,也有近人考证她为仡佬族,也有人称她为布依族,还有人认为她是彝族,更多的人认为她是汉族。她出身的家庭有几种说法,有人著文称刘淑贞出身名门,是水东副土司长官刘氏长女,从小聪慧过人,自幼习文练武,善骑马射箭,是位智略女子。但有一点可以推测,那个时代,能嫁给宣慰使宋钦为妻,无论刘淑贞出生于什么民族,她绝不是一般平民子女,至少与宋钦“门当户对”,有其孙宋斌娶播州宣慰使杨氏之女为妻的例证。有学者把古代土司的婚姻归结为政治联姻,通过联结血缘纽带获取彼此间的支持,成为维护统治利益的重要手段。正如成臻铭在《论明清时期土司的生存形态》一文中指出:“土司夫人与土目的政治关系、土司之女与另一土司治下土目军政联络只是寻求政治归属的一种必然反映。”由此说刘淑贞是土司头目之女是极有可能的。

刘淑贞代袭贵州宣慰使司宣慰使,虽然时间短暂,却是刘淑贞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也是刘淑贞引领水东洪边宋氏走向鼎盛的起点。这里对刘淑贞执政的历史功绩略作梳理:

(一)明大义止动乱维护国家统一 《滇黔志略》有详述:因杀人太多,人称“马阎王”的马烨出任贵州都指挥后,很想开拓边疆,建一番功业。于是首先开辟普定驿传,以官兵从事劳役,受诸罗(彝民)头目掣肘,产生了消灭土目,改设州县(改土归流)的念头。宣慰使奢香自恃年轻气盛“桀骜不驯”,马烨以有位诸罗头控告奢香为由,借机发难,激反诸罗,以便乘机荡平水西。于是公堂上,马烨命壮士剥去奢香的衣服,裸露上身而用鞭子猛抽其背。奢香不胜其辱,强忍剧痛,折断所佩革带,誓报此仇。水西四十八部的把目得知奢香被鞭挞受辱,无不义愤填膺,发誓愿尽死力助奢香,准备起兵造反。在这一触即发之际,足智多谋的刘淑贞看穿了马烨激反诸罗的毒计,虽对马烨“裸挞”奢香的举动表示愤慨,但镇定自若,她一面安抚奢香属下诸罗头目:“无哗!吾为汝诉天子,诉而不听,反未晚也。”一面向奢香献计:何不去京师向皇上告他呢?奢香担心马烨是皇亲国戚(马皇后侄儿),上告皇帝能除掉这个“马阎王”吗?刘淑贞对此剖析说:皇上之所以看重马烨是因为他能为皇上开辟驿道,开拓边境。而今北去四川的道路梗塞,如你能为皇上开辟思南、镇远之间的道路,穿过重重叠叠险山峻岭而通达四川,皇上倚重都来不及,哪会可惜区区一位开启边衅的匹夫呢?这番话奢香赞同。于是,刘淑贞带上贡品赴京,向皇上详述了奢香的遭遇,并对皇帝禀奏:“诸罗向来驯服,忠于朝廷,贡献方物马匹有七八年,并无罪过。马都督无故骚扰,恐怕一旦弄得沸反盈天,反说臣妾等不能抚戢部属。为此,冒死向皇上陈述。”皇帝被刘淑贞一片忠诚所感动,点头称是。深明大义的马皇后即召刘淑贞入后宫慰勉,并嘱咐把奢香召来一见。于是刘淑贞驰马返回,并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领奢香再度入京。奢香向皇帝陈述了水西祖辈世代为朝廷守土之功及马烨激变、诸罗欲反实情,并请求皇上治马烨罪。皇帝安抚奢香:“朕为你把他除掉,你怎么报答?”奢香叩头谢道:“愿世代安戢诸罗,令其不敢作乱。”皇帝说:“这是你为官的应有职责,怎么算是报答呢?”奢香按刘淑贞所教回答:“贵州东北有间道可通四川,梗塞已久,愿刊山通道,并世代供应驿传资费,方便驿使往来。”皇帝大喜,准其所请,立召马烨还京,立命斩首,并以其首级示奢香:“朕为你忍心除害了。”奢香等叩头谢恩。于是,皇帝封刘淑贞为明德夫人,奢香为顺德夫人,马皇后又于谨身殿赐宴,给以厚重赏赐。对这一历史事件,人们在钦佩奢香凛然大义的同时,更敬佩刘淑贞在极度复杂的政治环境下,深明大义,维护大局,制止了一场有害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战争。有人写下了“卷裙走马七千里,珠拜帝廷帝心喜”的诗篇。

(二)施善政体恤百姓疾苦 据《贵州图经新志》记述:“洪武年间,地方初附,万物凋瘁,累岁逋赋。而有司催科,不少假贷,民不堪命。刘氏(刘淑贞)躬至京师,以其情闻,免之。且命宴于谨身殿,复有珠冠、金带、彩缎、白金、楮镪之赐。”刘淑贞历尽千辛万苦,千里迢迢到京城面见皇帝,如实禀报了地方官吏不顾百姓死活,加征税赋,“万物凋瘁”“民不堪命”,引起地方社会秩序混乱的真实情况。明太祖不但下令免去税赋,还以最高礼遇,在谨身殿设宴款待,赐给“珠冠、金带、彩缎、白金、楮镪”等。刘淑贞体恤百姓疾苦,在她统治的水东辖区施“善政”,极大地减轻了土民负担,不但“政尚清静”,社会治安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而且赢得了“服勤捡俭,爱民礼士”的美誉,故史载“因刘之京纳款,地方以安,皆刘氏之功也”。宋斌承袭宣慰使后,谨遵祖母遗训,以德施“善政”,加之重文治教化,辖地出现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正统元年(1436年),明中央政府把原来由贵州卫管理的程番等十个长官司(今惠水县)划归水东宋氏代管,体现了明中央王朝对水东宋氏执政方略及执政理念的肯定。

(三)开拓“黔蜀周道”发展交通经济 贵州自古遍布层层叠叠的高山和茂密的森林,地势十分险要。《明史·贵州土司列传》载:“然贵州地皆崇山深箐,鸟道蚕丛”。水东宋氏辖地乃至全省,交通不便,社会经济环境十分封闭。刘淑贞与奢香返回贵州后,信守对明太祖朱元璋的承诺,改变贵州偏僻且闭塞的状况,亲率众族人齐心协力,开山劈岭,筑路架桥。奢香开辟出以偏桥(今施秉县境)为中心的两条驿道、一条经水东、乌撒,抵达乌蒙;一条经草塘、陆广、谷里抵毕节,并设“龙场九驿”。刘淑贞则主持修建经龙场、扎佐、养牛圈(今开阳双流镇)、杨黄寨、马场、则溪(今开阳县宅吉乡)、王四渡、草塘(今瓮安县东北)至容山(今湄潭县)连接元代修的入川大道,即“黔蜀周道”。经文物专家实地考察,今开阳县境内“黔蜀周道”沿线仍存遗迹多处,尚有明代古渡口三处、明清石拱桥四座和明清古道数段。其中,今双流镇白马洞同知衙至楠木渡茶山关乌江南面、总长近百公里的“白茶”驿道,是通往四川的要津,均用块石砌成,可容双马并行,当年刻在茶山关渡口的“黔蜀古分疆”五个大字仍清晰可见。地处乌江中游、位于开阳县与瓮安县交界处的王四渡,明初建成开渡,古道遗迹仍可辨识。一座巨石山仍存有明万历壬辰年(1592年)摩崖石刻两方。其中一方为当年水西土司、贵州宣慰使安国亨从王四渡过乌江所题诗,至今保存完整:“古渡雄吞海岳收,澄清今济木兰舟;循源望入银河去,直北长安天际头。”据此不仅可见王四渡当年的雄奇险峻气势和古道要冲地位,更足见刘淑贞在600多年前劈山筑路时之艰辛。宋氏修路架桥、改善交通的做法一直延续到宋氏末代,在今乌当区境内仍完好保存着刘淑贞后人主持修建的乌当大桥、九眼桥及普渡桥、下坝大桥、马场桥等多座;在乌当中学背后、三江村及下坝乡境内,发现明代修的从贵阳通往龙里.瓮安的古驿道数段。

“黔蜀周道”及“龙场九驿”的开通,极大地改变了贵州闭塞落后的状况。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不但为封建王朝军事征调、通邮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且带动了水东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移民、商人、工匠的涌入,货物的输进运出,先进技术的引进,水东地区生产发展,商贸兴旺,经济繁荣。养牛圈、马场、马头寨等成为商贸云集之地,成为明、清最有影响的三大集贸中心。增进了贵州与西南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故古人发出如此赞叹:“西南赖以益辟者,乃刘淑贞之力也。”

(四)拥护中央政权 履行贡赋义务 据《滇黔志略》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贵筑宋钦死,其妻刘赎珠(刘淑贞)袭宣慰使,遣其子诚入朝,赐锦绮及米三十石、钞三百锭。霭翠羡之,于其再朝,则遣妻奢香随赎珠后,率土酋十五人贡方物马匹。太祖大悦,杂赐文绮、织锦、金环绣衣等物。”土司时期,土司向朝廷履行贡赋义务的政治意义重大。学者吴永章在《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史》中说:“朝贡,象征着土司对中央王朝的臣服;纳赋,意味着土司地区已归属中央王朝的版籍。”在明代土司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为加强对西南民族地区的统治,“明王朝除把交纳贡赋作为对土司地区进行掠夺的一种经济手段,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把它作为土司是否修臣职即是否忠于中央王朝的重要标志,故对此十分重视。”刘淑贞在丈夫宋钦卒后率子入朝向朝廷申请承袭的同时,带着地方土特产与马匹等向朝廷进贡,尽臣之忠、履职之责,使皇帝欢欣大悦,得到赏赐,这令霭翠羡慕不已,还让奢香随刘淑贞入朝向皇帝贡献方物马匹,也得到明太祖朱元璋厚赏。在明史中还有“刘氏之后,子诚、孙斌、曾孙昂均有‘忠顺’”和“贵州宣慰使宋斌贡马,赐钞帛”的记载。刘淑贞积极履行中央王朝所赋予的贡赋义务,向朝廷表忠顺,避免了中央王朝以“王祭不共,包茅不入”加兵讨伐的危险,而且赢得了明中央王朝对宋氏土司政权的认同,确保了宋氏土司政权传承的连续性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通过贡赋献纳强化了贵州地区与中央内地的联系,促进了中原文化在水东辖区的传播。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播州土司杨应龙反叛,将奉命驻守川黔交界处的贵州宣慰使宋承恩掳去,逼其同叛。宋承恩是杨应龙的未婚女婿,但坚决不叛,仍对明朝廷忠心耿耿,故明廷平叛后仍准其复职世袭。明天启二年至崇祯三年(1622—1630年),贵州宣慰使宋万化及其子宋嗣殷,起兵参与“奢安之乱”,使水东洪边宋氏政权走向覆灭的终点。宋万化不仅参与了“奢安之乱”事件,还在其中充当了得力战将。攻下龙里卫城后,又几次参加围攻贵阳城。天启三年(1623年)4月,宋万化在八姑荡(今开阳县龙岗镇大水塘)被贵州巡抚王三善擒斩,其子宋嗣殷擅袭宣慰使职,又叛。崇祯三年(1630年),宋嗣被擒斩。明军攻陷洪边,焚毁宋氏经营了两百余年的洪边寨。

崇祯四年(1631年),明朝下令革除水东宋氏之职,以水东十二马头地改土归流设置开州(今开阳县)。

四、水东宋氏时期的文教建设

水东宋氏历任土司秉承“文治教化”的方略,推进文教建设,对水东地区文教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宋氏领辖的水东地域乌江与播州相邻,播州得巴蜀文化沾溉,加之宋氏与播州杨氏多代有联姻,交流频繁,受其影响,文化开发较早。自明初归附后,水东洪边宋氏从刘淑贞承袭贵州宣慰使开山,以及之后的洪边宋氏后裔土司官,均以开明、开放的胸怀,自觉接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坚定不移地贯彻明中央王朝“文治教化”的政策,支持办官学,推行科举教育,兴儒学变革旧习俗,结交名流文士,开展文学创作等,大力推进文教建设。

明初朝廷一边依靠土司治理,一边逐步加强流官统治,先后在贵阳设置贵州卫、贵州都指挥使司和贵州前卫等军事机关,并大量驻军。同时建立贵州宣慰司学推行儒家文化,推进贵州建设省的步伐。这些措施对水东宋氏极为不利,但水东宋氏能顺应历史潮流,给予大力支持。从宋钦、其妻刘淑贞,子宋诚、孙宋斌等人起的宋氏后人都顾全大局,对明王朝的逐步“改土归流”、土流并治措施给予大力协助,使明王朝在贵州的统治逐步加强。宋钦及其孙宋斌都被封为怀远将军。

宋斌好读书,喜近文士,每恨土酋家习弄兵,不晓笔札。他严督诸子向学,以振俗陋。时闽人廖驹从戎都匀,很有诗名,著有《强恕斋集》,斌即厚币延其教诸子,称强恕先生。久之,其子宋昂、宋昱以吟咏饮誉,成为明朝贵州建省后首批诗人,其所部也多开化。

在水东洪边宋氏历任宣慰使中,有一位比较特殊的人物,他既是宣慰使,又是诗人,而且“廉俭自持,崇尚儒业,爱民礼士”,深受治下百姓的爱戴。他就是明代洪边宋氏宋斌的儿子宋昂。

宋昂,字从俯,号省斋,与弟宋昱受教于闽人廖驹,通诗法,合著《联芳类稿》诗集,朱尊彝《静志居诗话》颇称赞,《黔诗纪略》录其诗各二首。宋昂多收经史藏于家中,随时披览,又重金延聘文士教授子弟,时人称共循良如文翁。宋昂与宣慰使安陇富(奢香孙)积极资助重修宣慰司学,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

“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贵州都指挥金镇、汤清始为大成殿,冀以两庑,奉圣人于其中殿焉。陪伍以次序列春秋祭祀,行礼有所,缭以周垣。前有棂星门,规模备矣。然两庑犹草创。永乐十六年(1418年),太宗皇帝绥靖诸夷,郡县其地,设布政司于贵州以统之,又设按察司以纠查。夫治教之不如今者,布政使蒋廷瓒周视庙中,叹两庑弗构,乃取材新作焉。历二十六年,凡三缮治,而后庙学始完美如制。今又二十六矣,其棂星门日久颓仆,庙廷殿址亦有塌然圮坏者。副使济宁李睿,自昔参议贵荣藩,暨转今职,尝有意修治,适监察御史溧阳杨纲巡按来贵荣而欲与之图,于是参将都指挥郭英、按察使莆田林坦、副使鹿木理、佥事沈阳屈、济南戴诚、左步政使宜春易节、左参政钱塘严泰、左参议淮扬顾理、右参议嘉禾汪永皆除(通出)俸,仅以举事。而都指挥张锐、路宣侯张任、张景、宣慰使安陇富、宋昂,暨训导昌黎王训各以其力来助,乃伐木命工,重造棂星门。……”

明代以前贵州教育不兴,教育事业发展极为缓慢。贵州仅有一所儒学,即元仁宗黄庆二年(1313年)建于顺元城(贵阳)都司北的顺元路儒学。明太祖朱元璋对贵州教育相当关注。水东宋氏和水西安氏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支持朝廷,在原顺元路儒学旧址建了贵州宣慰司学。宣慰司学尊孔崇儒,以仁、义、理、智、信、德等儒家思想“教授斯民”,促进了儒家文化在贵州的迅速传播。1443年,时任贵州等处提刑按察副使李睿领衔扩修,得到宋昂等人的积极支持与大力资助。1481年,宣慰使宋然、安贵荣等不惜出重资,大兴土木,又扩建城内贵州宣慰司学,历时八年,于弘治三年(1489年)竣工,办学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

由于洪边宋氏崇尚文化,重视教育,加上明王朝中央政府在全国大兴官学,对贵州文教事业的扶持,自此,贵州教育一步步走向兴盛。根据史籍所记,从明初至崇祯三年(1630年),贵州共建官学47处,各府、州、县、卫、司遍立学校,培养人才。贵州独立开闱后的百余年间至明末,出了82名进士,举人达800余人。

附1:兴建衙署寺观派生景观文化

明初宋氏归附,宋钦被授予怀远将军承袭贵州宣慰使后,在今乌当区新添寨云锦庄风光绮丽的“天鹅山”下,开始建别业、修景致、葬祖茔,并在寨后开阔地修建练兵场、筑擂鼓台。依山傍水而建别墅、亭台、楼阁、假山、曲径回廊等,景致典雅。据清康熙《贵州通志·山川》描述:“云景庄,在治城北,旧为宣慰别业。舒屏列嶂,俯瞰平田,烟光缭绕,春花秋月,适兴宜人。下有流觞曲水诸胜,今虽荒烟蔓草,犹可见当年。”

洪熙元年(1425年),宋钦之孙宋斌在风景如画的洪边寨凤凰山麓、流水潺潺的松溪河畔高家大土大兴土木,集能工巧匠,营造宣慰司衙署、私宅、道观、寺庙及亭台楼阁,营造出遐迩闻名的“洪边八景”等人文景观,其衙署还被民间称之为“金殿”。自此,洪边境内的风景更加幽雅宜人,而独享一方天地。“贵阳佳境说洪边”“绿水青山别有天”的诗句,便是当年洪边风景享誉贵州城的真实描绘。

宋氏别业、洪边“金殿”、众多亭台楼阁华丽的建筑,其构思之奇妙、规模之恢宏,建筑工艺之精湛、文化底蕴之深厚,是洪边宋氏土司时期独特的文化标志,也是洪边宋氏智慧的结晶。别有天地的山水田园风光,令人赞叹的建筑景致,成为当年洪边彰显特色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昔日的洪边,成为达官贵人、骚人墨客休闲游乐、吟咏唱和之地。不少文士名流、达官贵人曾慕名前来观光览胜,留下了许多文采飞扬、脍炙人口的动人华章和美妙佳作。

如今,曾经令人仰慕的“金殿”与“洪边八景”,早已被历史的苔藓封尘,被岁月的风烟湮没,再也见不到当年盛极一时的繁华景象。但文士名流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内涵丰富的景观文化、建筑文化,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洪边宋氏土司时期的文明成果,值得研究与探讨。

现将明代文士名流吟咏洪边人文景观的作品录于后。

王训(约1417—1497年),明朝贵州最早的举人。性慷慨,知兵,有智略,博览群书,18岁上《保边政要策》八篇,主论宏大精辟,深受赞扬。曾在兵部尚书王骥、总督侯王进幕府中佐理军事,不受重用。明英宗正统初年被荐为贵州卫训导,正统十四年(1449年)因功升贵州卫教授。一辈子多数时间教书,对贵州文教事业做出了贡献,被誉为“贵州明代文教之鼻祖”。他还是明代贵州最早有影响的诗人。因仕途受挫,负经世之才而沉沦下僚,壮志未酬,对腐朽的社会现实有较清醒的认识。晚年在白岩山隐居,读书作文,与诗人徐节、江澡、陈昌等互为唱和。所作诗歌雄健有骨气,苍劲悲凉,感慨身世,针砭时弊,是贵州诗坛“开草昧之功”第一人。著有《寓庵文集》30卷,《孙子注解》等多失传,只有十几首诗流传下来,《黔诗纪略》收有六首。王训游洪边“无边风月楼”,曾吟诗一首赞之。诗云:

郡人东楼顾璇也有诗赞无边风月楼,诗云:

易贵,字天爵,贵州宣慰司贵竹长官司(今贵阳)人。正统十二年(1447年)举人,景泰五年(1454年)进士,廷试二甲第二名。历任职方主事、礼部郎中。成化年间任辰州知府,崇学校,恤民隐,遇事明断,为官刚正,教民革除旧习,撰《辰阳志》若干卷。离任后归里校书十余年,著有《诗经直指》15卷、《竹泉文集》15卷,惜皆佚亡。但黔人著述见史者,经说始于易贵,别集始于王训。易、王二人当推有明一代贵州文教的鼻祖(莫友芝语)。今存其诗《文笔峰》《朝阳洞》等。易贵归隐期间,曾经到过洪边,并有《咏晚翠楼》诗一首。诗云:

孔镛(1417—1489年)字韶文,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景泰五年进士。历任都昌知县、高州知府、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弘治二年(1489年)召为工部右侍郎。崇圣观建成后,孔镛游崇圣观,观赏洪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后,为崇圣观题诗,并为贞松亭作记,写下了“贵阳佳景说洪边”的动人诗句。其诗云:

《贞松亭记》云:

周瑛(1430—1518年),字梁石,福建莆田人。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年)进士。历任广德知州、南京礼部郎中、抚州知府。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出任贵州镇远知府,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2月升为四川布政司右参议,后官至四川布政使。他纂有成化《镇远府志》,主要有《翠渠摘稿》《书纂》等著行于世。他还写过许多歌颂黔中山水的诗,如《鸡鸣关》《游西峡山》等。周瑛任镇远知府期间,曾经到过洪边,并留下咏赞贞松亭的诗句。诗云:

郡人袁栗有也诗赞贞松亭云:

郡人训导黄禄有词赞贞松亭云:

陈文学,字宗鲁,号五栗,明朝贵州宣慰司(今贵阳)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举人。曾任耀州(今四川雅安)知州。年十余即能诗文,以诸生事阳明,潜心理学。正德元年(1506年)冬,当时的兵部主事王阳明因反对太监刘谨专权,被贬官到贵州龙场(今修文县)任驿丞。当时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请王阳明在贵州城文明书院讲学。王讲知行合一之学,随学的人数百人,而得其真传者,首推陈文学和汤吁,文学得阳明之和,汤吁得阳明之正。

陈文学辞官归里后,杜门治学,著有《耀归存稿》《余生续稿》,门人统编为《陈耀州诗集》,又称《五栗山人集》,邵元善作《序》。陈文学与汤吁继承了王阳明的良知学,以开黔学。陈文学还善书法,广泛收集晋唐以来真行书贴善本,常常临写,书艺日进,晚年更见精湛。76岁去世。成化年间,陈文学曾经到过洪边览胜观光,有《赞通化寺》诗一首。诗云:

据《历代名人与贵州》载,王子沂,浙江奉化人,明宣宗宣德年间(1426—1435年),任巡按贵州监察御史。王子沂亦曾到洪边览胜,写有《题洪边八景》诗八首:

附2:洪边宋氏文物古迹遗址简介

洪边八景遗址

“翠屏旭日”在今云锦庄,属东风镇云锦村;“绣岭晴霞”“鉴沼清风”在今洪边附近;“北庄绮陌”在今北衙;“南谷琼林”在原乌当区委前面;“环溪素月”即今环溪河;“马陇灵源”在今马陇坝附近;“螺岩飞瀑”即今松溪河上游的滴水岩瀑布。

滴水岩

会景亭遗址

《贵阳名胜古迹略览》载:“会景亭,在治城北八里洪边山之上。宣德间宣慰使宋斌建。一登此亭,则八景具见焉,故名之”。《红边宋史》载:“宣德六年,宋斌于宋宅对面的翠屏山(又叫红边山)上建会景亭,能观红边八景”。会景亭今已不存。

万松亭遗址

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宫室》《贵阳名胜古迹略览》载:“万松亭,在治城北八里洪边山上。天顺(1457—1463年)间宣慰使宋昂建。郡人训导黄禄有词云:亭亭亭,亭子立山头。不停入,闲花野草愁。坐绕青松万科树,一科科,有岁寒谋”。该亭今已不存。

贞松亭遗址

《贵阳名胜古迹略览》载:“贞松亭,在治城南圣寿寺后,宣慰使宋然建。都御史孔镛有记。镇远知府周锳有诗云:‘劲节隆冬郁郁青,发僭谁为表孤亭。老禅自顾非仙骨,懒肉灵根断茯苓’。郡人袁栗有诗云:‘步步蹈云深,青松郁作林。好山添与翠,流水伴鸣琴。选坐依危斡,敲诗对碧岭。操贞诚可仰,共守岁寒心,”。贞松亭今已不存。

无边风月楼遗址

据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无边风月楼,在治城北八里,文士宋昱建。教授王训有诗云:百尺楼中几席前,风光月色渺无边。入帘剪剪春三月,到枕娟娟夜半天。送暖生凉飘短袂,流光弄影照华筵。登临尽有无穷趣,半在金樽半在笺。”《贵州通志》载,郡人东楼顾璇有诗赞无边风月楼云:“风满帘栊月满楼,无边风月入怀幽。九天仙籁清听耳,万里蟾光豁望眸。琴韵乍来松影动,窗纱先透桂英稠。几回珍玩浑无寐,十二阑干独倚週。”无边风月楼今已不存。

晚翠楼遗址

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宫室》载:“晚翠楼,在治城北,文士宋冕建。知府易贵有诗云:钟情桃李世情同,过眼繁华次第空。曾似绕楼种松柏,萧疏时节亦丰隆。”《红边宋史》载:宋昱与堂弟宋昕共筑“无边风月楼”,又和堂弟宋冕立“晚翠亭”。该楼、亭今已不存。

崇圣观遗址

《贵州图经新志·寺观》载:“崇圣观,在治城东北八里洪边。天顺(1457—1464年)宣慰使宋昂建”。《黔记·方外列传》载:“崇圣观在城北八里。天顺间,宣慰宋昂建。巡抚孔镛诗:贵阳佳景说洪边,云满青天水满田。持节偶来巡视处,清风万道散狼烟。又:肩舆十里到洪边,绿水青山别有天。道士不知何处去,空留一榻傍云眠”。《红边宋史》载:“景泰间(1450—1456年)筑崇圣观于新添寨红边堡旗山北麓”。该观今已不存。

通化寺遗址

《贵州通志》(卷之八)载:“通化寺,在治城八里洪边,成化间宣慰宋然建。郡人陈文学有诗赞曰:城北招提十里遥,山门阒寂草萧萧。天花疑傍云花落,柏子频移衲子烧。晨磬声随松两度,午茶香引桂风飘。杖藜徐步闲登览,无限尘心昼自清。”通化寺今已不存。

大明怀远将军轻车都尉宋斌墓及其墓志铭

《乌当文史资料》第九辑刊载《大明故怀远将军轻车都尉贵州宣慰使司宣慰使宋公墓志铭》(孙定朝点校注释),从该《墓志铭》中可以看出,这里的“大明故怀远将军轻车都尉贵州宣慰使司宣慰使宋公”指的就是宋斌,宋昂之父,字尚德,号澹斋。宋斌正统十二年(1447年)农历十月二十日卒于洪边家中,同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日葬于洪边绣岭之阳,与其配淑人杨氏合墓。该墓志铭是1995年7月,乌当区文化局、文物管理所在北衙村发现的(现保存于乌当区文物管理所)。从宋斌墓志铭中的记载和发现该墓志铭的地点(北衙村),我们不难得出,宋斌和他的妻子杨氏的双人合葬墓就在北衙村境内,具体位置就在“洪边八景”之一的“绣岭”之南,而不是在云锦庄的尖山脚下。现已查明,宋斌的坟墓就在今北衙村一个名叫懒蛇坡的半山腰上。

喇平宣抚司宣抚使宋师孔墓

喇平宣抚司宣抚使宋师孔墓,位于乌当区下坝镇喇平村村委会后面百余米处。石墓,有石碑两通,保存完好。宋师孔是喇平宣抚司第十七任宣抚使(生卒不详)。

擂鼓台与练兵场遗址

擂鼓台与练兵场遗址,位于东风镇云锦村云锦庄,是水东宋氏练兵的地方。

北衙石拱门

北衙石拱门

北衙石拱门,位于新天街道北衙村。

洪边宋氏私宅(又称金殿)遗址,在原乌当师范学校(今乌当区教师培训中心)附近,今已不存。

云锦流觞

云锦庄在贵开公路14公里处,属乌当区东风镇云锦村。这里山环水曲,古柏参天,风光别致。云锦庄为明代贵州宣慰使宋氏别业,即水东宋氏的第二个住处,与红边北衙富丽堂皇的“金殿”互为辉映。明朝初期,宋蒙古歹(宋钦)归顺中央,敕封贵州宣慰使,子孙世袭,领水东十个长官司,历时240余年。残留至今的云锦庄宋氏别业,皇坟、擂鼓台等是研究贵州明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与土司制度等不可缺少的实物资料。数百年来,时有学者、游人观访。

云锦庄周围有山,“舒屏列嶂,俯瞰平田,烟光缭绕,春花秋月,适兴宜人,下有流觞,曲水诸胜”。真山真水,使人心旷神怡。在银屏山的岩石上,原有宋氏题词:“石屏倚醉、石峰耸翠、枕云待月”等描绘山势的名句。山下有清泉淌出,泉水甘洌,俗名“九曲黄河”。泉中产鱖鱼,泉上跨让溪、庆衍等建造精美的小石拱桥。此即“流水曲觞”,虽经数百年风雨,遗址规模未变,小桥流水犹存。沿溪而下,立有清嘉庆时修建的石门,石拱门涧两侧的碑文告之后人建造的经过及捐银人姓名。这便是有江南园林风貌的微缩人文景观、旧时新贵四景之一的“云锦流觞”。

在这绿水湾环、景异奇胜的山区小村庄之中,清康熙五年(1666年),建有迥龙寺(又称白马寺),现已改建为云锦庄小学。寺前只有数棵古老昂然竖立的柏树,似乎在向人们叙说着村庄的历史与沧桑巨变。

被淹的普渡桥

位于羊昌镇豫章书院门前的刘淑贞像

乡愁故履:乌当人文历史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