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偏坡布依族民俗概述
偏坡布依族乡位于乌当区东北面,距离省城贵阳中心城区约30公里,是享誉省内外的“泉城五韵”主要组成部分。这里居住着占全乡人口97%的布依族村民,民族风情厚重浓郁。
米酒
布依族是一个十分重礼仪的民族,常以自酿的美酒款待客人。他们所饮用的酒,都是用优质大米、高粱为原料,酒精度不高,饮用时醇香可口,很受人们喜爱。由于偏坡境内地势起伏不大,呈山地、坡地和平地交错状,又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加之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所产的大米、高粱品质优良,为酿制米酒提供了上乘的原料,再加上偏坡布依人独具特色的配制工艺,因此,酿制出来的米酒,饮用时能产生一种淡淡的甘甜味。
偏坡人酿制米酒的工艺十分讲究。据当地布依酿酒师讲述,他们使用的蒸酒木甑、接酒用的酒筒等,都是选择优质杉木板自己打制。选用大米酿酒时,都是选择种植在光照充沛的稻田里的稻谷,收割回家晒干扬净,直到没有半点杂质掺和,然后碾成大米,筛出碎米后才能使用。煮酒用的燃料,必须是木柴。每缸酒用料,大约为一斗大米(30斤左右)。将大米煮到半熟后滤出米汤,再放入木甑内蒸成米饭,最后倒进一只大簸箕内铺开放凉。在适当的温度下,将自己研制成粉末的酒药,按比例掺入其中搅拌均匀,然后放入一个大木缸内密封发酵一周,这样就可以进入最后一道工序——烤酒。
布依酿酒
为使酿出来的酒保持在35℃的酒精度,一般按每斤大米烤0.8斤左右最为适宜,这样每缸为25斤,多者酒淡无味。用大米(特别是耘米)酿制的酒,不仅具有消积化食之功效,而且滋补益气。布依人喜欢用刺梨泡酒。偏坡境内的田埂土边都生长着刺梨,每到深秋时节,布依妇女们都要采摘回家,选出个大、肉厚透黄的,切开去掉里面的籽籽,放在太阳下晒干后,用干净的纱布包扎好放入酒坛中,经过长时间泡制,直到酒液呈黄色便可以饮用。这种用刺梨泡制的酒,堪称绿色食物中的精品。
民居
布依人居住地,一般都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但布依人的房屋修建既依山而不靠山,既傍水又不临水。这就是布依族民居的特点。
偏坡的房屋排列有序、错落有致、古朴典雅。青瓦白墙的“干栏式”木屋,在青山绿树间,借助溪水荷塘的映衬,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所谓“干栏式”,起源于布依先民最早以“依树积木、以居其上”的基础而改造建成。偏坡布依民居建筑除了屋基、院坝和从院坝登上正房的梯子使用石料外,其余均为木料构成。房屋形成多为“四合院”“三合院”和一字形排列,一般为两层。“四合院”“三合院”正房两则为厢房,“四合院”正房相对屋为对厅,“三合院”正房对面,筑有围墙与厢房连接。厢房左侧一般设置双门朝门,人们居住在院内既清静又安全。
偏坡布依人居住的正房,中堂是供奉祖宗的地方,设有神龛,一般称之为“堂屋”。堂屋前壁,设置两扇高约两米的大门,大门前,有两道高约一米三左右的小门。这小门仅与大门坎相隔,又称为“腰门”。堂屋两侧,分别为客厅,或老人及已婚儿子、儿媳就寝处。为防潮,寝室一般都要用木板加高,离地面半尺,布依人称之为“天楼地镇”。两侧厢房,左厢房楼上为接待安置亲朋好友就寝的客房和书房,右厢房为未婚姑娘挑花刺绣的绣房。厢房楼下,多用作厨房和堆放家具及其他杂物。对厅楼下则用于饲养畜禽。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在修建厢房和对厅时,都要在二楼修建走廊并相连接,这就是民间所说的“走马转廓楼”。整个住房都按类别分设,充分体现了布依民族民居文化的特色。
偏坡布依建筑——过街楼
偏坡布依建筑
六月六歌会
每年的“六月六”,偏坡布依族都要举行歌会。“六月六”是一个隆重的节日,这天的歌会于布依族而言,就像汉族过春节一样热闹。布依族“六月六”与远古祭祖习俗密切相关,因为农历六月初六日,是布依族始祖大禹的生日。
偏坡歌会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清扫门庭,打扫房屋周边的环境卫生。至于吃的穿的,提前就做了准备。清早,布依族妇女就开始精心地梳妆打扮,她们穿着崭新的绣有花边的布依服饰,发辫上戴着红花,打着油纸红伞,或戴着细篾编织的白斗笠,脚穿绣了花边的布鞋,手拿纸扇,相互邀约出门赴会。布依族男性的穿着要显得随意些,一般身穿白色对扣绣边的夏装短衣,摇着粽叶编织扇,三五成群,有说有笑赶往赛歌场。
“六月六”歌会场地,一般选在山清水秀的河岸边,或山坡草坪上——过去叫“花孃坡”。每逢佳节和赶乡场天,青年男女都会在“花孃坡”寻找歌友和情侣相会唱歌。
对歌,是布依族亲朋好友相互交流情怀,又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独特方式,是情感的桥梁和纽带。无数美好姻缘,就是依赖美好神奇的歌声得以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