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秋忠烈唐树义
唐树义,字子方,遵义湘川唐氏长奶夫人七世孙,生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唐树义从小就在严格的家风教育中成长。13岁时,父亲唐源准亲手为他编撰蒙学课本,并严令一笔一画抄录背诵,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尝闻君忧臣辱,君辱臣死。此千古人臣之大义也!”。
道光二年(1822年),29岁的唐树义从广东阳山县护送慈父棺柩归乡,最终把父亲安葬于贵州省城贵筑东北隅,今乌当水田蔡家寨。唐树义安葬父亲后,把墓地命名为“成山”,并于成山附近买地修建墓庐,素服守墓尽孝。唐树义谦称自己居住的墓庐为“成山草堂”——“成山”之说由此而来。
成山唐氏二世祖、威恪公唐树义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中举。入仕后官历湖北咸丰县、天门县、监利县、江夏县知县、汉阳府同知,甘肃巩昌府知府、兰州府知府、陕西按察使、湖北布政使、护理湖北巡抚。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湖北洪灾,40多个县发大水,唐树义废寝忘食赈灾,积劳成疾,更因赈灾与总督意见不合,遂于次年冬告病还乡。在贵阳堰塘坎修筑“待归草堂”闲居养老。“待归草堂”,人称“唐家花园”——这是湘川唐氏由遵义迁居贵阳后的主要落脚地。在此之前,唐氏已在远郊水田坝“成山草堂”定居。
1854年1月23日,在湖北武昌西南金口一带的长江上,年过六旬的湖北布政使唐树义投江殉国,履行了父亲早年对他的教育,同时也成就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桩忠烈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