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赵畏三魂断徐家堰
所属图书:《乡愁故履:乌当人文历史寻踪》 出版日期:2016-07-01 文章字数:1435字

五、赵畏三魂断徐家堰

乌当区百宜乡红旗村,原名徐家堰(亦称徐家园、徐家院),这里是一个外狭内敞、地形险要的古战场。咸丰、同治年间,这里战事频仍。同治二年(1863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日,状元赵以炯之父、青岩团务道赵国澍在徐家堰阵亡,年仅37岁。

徐家堰(百宜)

赵国澍,字畏三,贵阳青岩人,生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咸丰初年,太平天国起事,贵州各地发生的农民起义与之遥相呼应。朝廷鼓励绅粮大户办团自保,赵国澍以此为契机,靠办团剿匪步入官场。《清史稿》载:“……先是国澍剿平定、广土匪葛老岩、杨龙喜及平伐、摆金、平越、瓮安诸贼,收复修文等城,累擢至候选同知、直隶州知州,赏花翎。”因与贵州巡抚田兴恕发起“贵阳教案”,赵国澍仕途受挫,但仍以有罪之身率兵剿匪,戴罪立功。赵国澍阵亡时的最高职位是“贵州团务总办”。清廷追封他为太常寺卿,赏骑都尉,准世袭,并降旨建“赵公专祠”。

“咸同苗乱”中,除张秀眉领导的苗族义军外,何德胜的“黄号军”实力最强。

何德胜(1814—1867年),字安国,本姓刘,呼为刘二、何二,黄平木老坪人。生性倔强,因对清政府滥征捐税、强行“折征”的政策不满,遂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在瓮安举兵起义反抗清廷。其智勇兼备善于治军,老百姓尊称他为“何二王”。其部队之所以称“黄号军”,主要因将士普遍以黄巾裹头而得名。经数年拉锯战,官军的“征剿”越来越吃力,省城周边的开州(今开阳)、平越(今福泉)、修文、息烽、惠水、长顺,乃至黔南、黔东南大部分州府,都被纳入“黄号军”势力范围。

贵筑县洪边、北衙、永乐堡、白泥(今百宜乡)等,因系进省必经之路,具有较高的军事价值,故而在整整20年的“咸同苗乱”中,黄号军曾经在这一带频繁出没,并与官军浴血拼抢。例如,清末《平黔纪略》一书中,对乌当战事就有如下记载——

以上记述中的“国澍”,即贵州第一状元赵以炯的父亲赵国澍。“……二十九日,贼追奔至,国澍力战,阵没。”字里行间可以判断,“力战阵没”的赵国澍遇难时,定然死状惨烈。据当地传说,枪子把赵国澍的身上打得稀烂,何德胜于心不忍,叫部下把他停在大沟边,将就大沟的水给他洗整干净,还给他穿上了一套新的长衫子。三天后,青岩堡赵家来人,用牛车将赵国澍拉回青岩堡安葬。

乡愁故履:乌当人文历史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