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协天宫
协天宫,位于贵阳市东郊乌当区东风镇,又名财神庙,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仍然保存完好,是贵阳市近郊不可多得的一个文化旅游景点。
据史料记载:协天宫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2年),由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匪徒作乱,庙宇破坏严重,清光绪十六年至三十二年(1890—1906年)重新修复。1991年,政府对协天宫维修后用作文化站,2003年至2005年又经历了大规模的维修,经过500年风风雨雨的协天宫又焕发了青春。1991年11月,协天宫被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协天宫由大殿、戏楼、南北二层楼厢房组成封闭的四合院建筑群,坐东朝西,占地面积845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协天宫大殿属于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混合式硬山顶青瓦屋面,庄严肃穆,主要用途是祭祀财神、关帝、玉皇、天、地、水三官等神灵。大殿的两侧有走廊通向书房和厨房,形成了完整的建筑群。协天宫戏楼是贵阳市保存最完整的戏楼之一,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戏楼不分前后台,它面朝大殿,两侧厢房二层有走廊相连,形成封闭的四合院,在四合院中央可以举办有数百人参加的中型堂会。在戏楼的另一侧,面朝乌当场坝,有活动的窗户,如果遇到大型的祭祀演出,卸下窗户就可以面对广场而变成前台,这种两面都能演出的戏楼在国内很少见,形成了贵州独特的戏楼文化。
协天官戏台
协天宫北侧的厢房内墙,镶嵌着石碑七块,记载了乌当开场事、塑财神像、重修协天宫等重大事件,这些石碑被列为省级文物。其中有两块石碑记载了乌当开场事:“永垂万古”碑立于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整块石碑高1.7米,宽0.63米,共计880字;“玉石生灵”碑建于1783年,共计1600字,两块石碑真实记录了当年开场事的盛况,同时也展现了很高的书法造诣。还有几块石碑记录了重修塑像、重建协天宫等重大事件,距今最少也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在协天宫前的乌当场,自乾隆十七年(1772年)开场以来,已经有233年的悠久历史,每逢甲子卯、寅、酉年每六天一场,作为乌当农副产品的交易场所。而过去达官显贵们才能出入的协天宫戏楼,如今早已成为老百姓时常观看各类文化表演的舞台,每逢重要节日,传统的舞龙表演和其他一些庆祝节目都会在此上演。
协天宫
历史的更迭,让协天宫经历过多重身份,它曾经还是重要的行政活动场所。1940年,这里成立了乌当区公署;1941年,贵筑县乌当区署在此设立;1949年11月27日,协天宫场坝见证了乌当开大会庆祝贵阳解放的盛况。1955年,贵阳市乌当区人民委员会在此挂牌;如今,协天宫仍然安静地立于乌当一角,它见证了乌当及贵阳昨天的沧桑、今天的活力,也将见证明天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