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天府伯乐高培谷
所属图书:《乡愁故履:乌当人文历史寻踪》 出版日期:2016-07-01 文章字数:960字

十四、天府伯乐高培谷

高培谷,高以庄之子,曾两次出任资州(现四川资阳、资中)知州,被四川总督丁宝桢称誉为“循吏第一”。其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深受资州百姓拥戴。

高培谷特别重视教育,他首先拿出俸禄,发动士绅捐助,创办艺风书院,并不惜重金,礼聘尊经书院高才生杨锐(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范溶等来资州,讲经世之学,旁及辞章,又到各地大量收购经、史、子、集18000多卷,供学生阅读。虽政务繁忙,总要抽空去书院看望教师,并与师生一道品评文章得失。在高培谷身体力行的带动下,资州兴办书院、培育人才之风十分盛行。短短五年间(光绪十五年至二十年)间,资州就出了一个文状元(骆成骧)、两个武榜眼(徐海波、徐安平)及四个进士。

清朝四川唯一的状元骆成骧,曾就学艺风书院。高培谷到任资州的第二年,骆成骧才17岁,参加童试。当时高培谷专程去成都尊经书院请来了杨锐等人来资州襄办教育。杨锐等发现骆成骧文思敏捷、议论精辟,十分惊喜,即向高培谷推荐。高看到骆的文章,大加赞赏,试未终场,就将骆成骧试卷密圈,列为第一名。又问骆成骧的老师是谁。原来是骆成骧的父亲。高培谷随即派人以重礼特聘骆父骆文廷到资州任教。过一年,又保送骆成骧到成都尊经学院深造,为他后来大魁天下创造了条件。骆成骧中状元后,曾撰《代资州五县绅士为故州前牧高培谷建专祠呈》文,称高培谷任资州知州,下车之始,首创艺风书院,前后12年,五县人士,闻风兴起者数千百人,朴塞之风,为之丕变,资州地方教育,渐声扬巴蜀。假若“各县知事,尽得如高前牧者,何政不举,何教不兴,民何患不安,士何忧不勉,贤才何虑不众多,国家何惮不强盛?请为高牧建立专祠,以酬旧德,而励将来。”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高培谷病逝,享年60。民国三年,宣付清史馆立传。清代著名学者俞樾为其撰《清故资州直隶知州高府君墓志铭》。文中讲到,高培谷为西充县令时,西充贫瘠,民多饭薯,民尚狙诈,高培谷说:“瘠土响义,其或不义,咎不在民,而在官。欲民之不相扰,当自官不扰民始。乃躬自帅厉,事事精力,兴学劝农,邑以大治。”在绵竹任上,处置盗者,送省后因逼供,株连数十家。省下令追究从犯,高培谷说都是我的良民,哪来盗者?谁的乱语,可信吗?便向省里辩白真相,保护了无辜百姓,两邑民皆呼青天。俞樾称高培谷为官“所至民乐,所去民思,有非才吏所可及,此其所以为循吏欤!”

乡愁故履:乌当人文历史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