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茅票中竞耐力
白族群众喜爱体育活动。过去,每年春节来临,青年男女都要荡秋千、捉迷藏、追“山羊”、踩高跷、打“鹞子翻身”、摔跤等。同时白族先民大多会武术,在传统的花灯演出中,都有武术表演。
蹉茅票
挺胸抬头,两眼直视前方,双手紧握拳,两肘上曲,两脚至膝下蹲势,整体呈“”形。
下肢呈蹲势,左脚顺着地面用力向前踢出,快速收回半步蹲地不动;随即,用同样姿势和动作,快速换回右脚。上肢动作随下肢变化;踢左脚时伸右手,踢右脚时伸左手,整个运动呈半跳跃式。用鼻子呼吸,到达端线后转身,以上姿势动作继续向前,坚持时间长,动作潇洒漂亮者为优胜。动作过程中,用鼻腔呼吸,以保动作有力。
此运动集体力、耐力于一身,能使四肢百骸、五官七窍、内脏等得到综合锻炼,不择场地,开展方便,较为普及。
贡“鸡”
在一块平地边上搭台或垒土埂,高约3米,作为贡台;用苞谷壳捆成一个形状如足球大小的“鸡”(比赛球)。
开始时,通过拈阄,中者为第一任台主。跳上贡台,用脚使劲把“鸡”踢出场内,谁独自抢到“鸡”,便去追捕台主,将“鸡”强行交给台主。抢到“鸡”者为第二任台主,登上贡台接受“进贡”,接到“鸡”,用力踢出,若“鸡”落地前没人接住,则进贡人继续贡“鸡”。台主又将“鸡”踢出,直到有人接到“鸡”,产生新台主,原台主下台。台主可一人,也可多人,视人数、场地而定。
比赛过程,台主不能用手拿“鸡”或接“鸡”,否则算违规,自动下台,换进贡人当台主,自己当进贡人,继续比赛。当“鸡”被接住时,接“鸡”人常想法逃离,以免被抓去当进贡人。这是一项比耐力、体力和智慧的群众性传统体育项目。
夺阵地
一块平地,用石灰划出分界线,定出中点,分为两半,将稻草、苞谷壳捆扎而成的“毛绣球”放在中点处。
参赛队员不拘多少,均分成甲乙两队,每队选出队长一名,每队队员择好位置,站在自己的场地内。
两队拈阄,中阄队先开球,队长跑到中点,拾起绣球,奋力投向对方阵地。若球未落地就被对方接住,则对方接球队员跑到中线,将球奋力回掷;若球落地而未被对方接住,则开球队员可进入对方阵地,占据阵地,直到对方阵地全被占领,比赛方告结束。
比赛中,球不能出边界,开球队员不能过中线,否则算违规,改由对方开球。开球时,对方可用手阻挡,不让顺利开出。进入对方阵地的队员,可以用推、阻等方式防止对方队员接球,使己方队员顺利进入对方阵地。
荡秋千
选择村寨附近两棵距离相当、桠高相等的树,以树桠为支点,用一圆木横搭于两桠作横梁,梁上套两个大小相等的活动圈,将一葛藤两头系于两个活动圈上,用细藤编制一踏板即成秋千。若无适当的树或无场地,则栽杆而架。取材方便,制作简单。
表演形式有单人和双人两种,双人表演时,二人相对操作,故以同性配合居多。
荡秋千,多在喜庆时进行,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荡前可向架秋千者祝福,荡到高处,可吼声震寨,喜气冲天。
荡秋千
磨磨秋
在平地上竖一木桩,顶端作轴,将一木棒逢中钻孔,套在木桩轴上,横木棒两端各坐一人或二人,用脚蹬地作旋转兼上下运动。一般在节日或冬季开展活动。
现在白族民间的体育活动蓬勃开展,除继承传统体育外,篮球、田径、拔河、跳火盆等新运动项目也得到普及。毕节朱昌、大方理化、纳雍维新、威宁羊街等地,逢年过节,都有体育运动,还组织白族篮球队到外村比赛。
儿童竞技——跳火盆
儿童竞技——跳火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