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北征南赴云贵
“南京人”,祖籍南京或江南一带,明代因战争流落贵州。明代洪武年间“调北征南”时,赴云贵征讨元朝残余势力后留驻屯守的将士,如南雄侯赵镰之子赵承鼎为毕节卫左千户所百户指挥。白族赵氏家谱说:“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诏命傅友德等率兵征讨云南反叛势力,当时我族多人为将,统兵南征,经黔地时,与我早年游移于黔地之族人便从军于赵承鼎部下。”《咏渡江》诗云:
军屯
明初的“调北征南”,即是以中原及江南为主体的汉族军士移驻云贵屯垦的军事组织。屯军之规模因战略地位和地理位置而定,有卫、所、屯、铺、哨等。在贵州都司统辖下,先后在贵州设立29个卫,每卫5600人,相当军分区建制。今安顺、毕节、威宁等白族分布地区,是当时贵州卫所屯田制最完备的地区之一。
又说“后裔并随承鼎子孙屯田于芒部(今云南镇雄一带)。赵颙累建军功。战事结束,留守乌撒(今威宁)。明建文二年(1400年)三月,颙公设于王事,归葬今威宁响塘坡。其后裔散居各地。赵国治一支裔,经贵阳辗转到大方,落居响水柯家桥。赵膳仁一支,因官兵追杀,初落打鼓新场(今金沙),经川黔边境到毕节龙场大屯,后迁到黄塘(今毕节大银镇)”等等。有基本的历史线索。洪武十四年(1381年)“调北征南”,明廷发兵三十万,分东、北两路征讨云南。北路军从四川南下取乌撒,东路军从湖广攻昆明。昆明被攻破,梁王自杀后,东路军北上与北路军会合,攻下乌撒,元军破灭,各路残余势力皆降。次年(1382年)进攻滇西。平定云南后,明王朝在贵州设都指挥使司于今贵阳都司路,下辖卫、所等军事机构。在贵州西部设乌撒卫、毕节卫、赤水卫、永宁卫,史称“西四卫”。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镇守云南、贵州的西平侯沐英根据云南的自然条件,向朝廷启奏:“云南土地甚广,而荒芜多,宜置屯,令军开垦以备储。”《咏屯田善后》云:
民屯、商屯
民屯多为破产的流民和流落的军人;商屯系商人用钱财招雇游民立屯垦植,将收获的粮食交官府换取食盐转卖,牟取暴利。
朝廷十分赏识,申谕驻军屯田耕种,规定边地守军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守军二分守城,八分屯种。贵州驻军遵照执行,并执行“爷死子继”的承袭制度,长期驻守、屯种。江浙一带的许多民裔,在军队屯种效益的吸引下,纷纷进入贵州各地,或垦殖,或经商,于是贵州除军屯之外,出现了民屯、商屯。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云南麓川宣慰使思伦发反叛。明军讨伐反叛后,朝廷为加强滇、黔防卫,从各地调兵增驻,长期镇守。鉴于贵州西部是西南夷道上的重要关隘,故被列为加强军事力量的重点地方,由武略将军顾时统兵镇守七星关(今七星关区、赫章交界处),镇南将军钱仁鄂守乌撒,南雄侯赵镰之子赵承鼎为毕节卫左千户所百户指挥,御使谢德之子谢荣为赤水卫千户所指挥。这些守军都开荒种植,实行屯驻,所产自给。《赵氏家谱》载:
明军“调北征南”进军路线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