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姓九家称罗举
“罗举”,又有“罗纪”、“洛几”、“洛举”等别写,《彝族源流》一书认为是古夷人的一支。唐宋之际,今云南省境内的南诏国、大理国在今黔西北、滇东北乌撒、乌蒙地区实行屯田时,“每百人罗举佐一管之”,于是有学者认为“罗举”似有军队组织之意。后来,“罗举”又有“汉罗举”和“彝罗举”之分,显然是不同区域的“罗举”分别受汉、彝文化影响所致。
彝文献有很多美妙的神话描述,传说在恒硕鲁惹勾有个洗线池塘。天君用神奇的松明油糊住纪优的眼睛,把他降下凡地洱海边,派他到阿哈侯女子洗线的地方。纪优请求阿哈侯,让他睁开了眼。他俩成亲后,经历了幸福的生活和痛苦的磨难。传说离奇怪诞,却有历史的影子,所描绘的是卓罗纪创业立国的历史画卷。《彝族源流》还对卓罗纪在大理立国后的君位继承状况,以叙谱的形式作了详细的记叙,认为有十六代国王更替。卓罗纪丧失政权后,彝书认为赵氏篡得三代之权,胡氏篡得一代之权,董氏篡得二代之权。过去所掌握的权柄,落入了武输史(大理国)手中,在散娄为君主的时代,设立了点苍宰度;在散恩艾鲁时,设立了恩苏宰度。在啥足邹谷,建造尼、能之塔;在多同诺几,建造什、勺之塔;在诺雅材省,建造米、靡之塔;在阿着立里直,建造举、偶之塔;在安缕,修造鲁、朵之塔;在俄卓,修建斯、里之塔;在女洛,修建迷、觉之塔;七塔十二庙,做一天建造成。卓“罗纪”家,绾髻的男人,编辫的女人,仿效了汉族习俗。所记政权更替,未必准确,却反映出大理立国前的动荡局面和汉化过程。同时,可看出“罗纪”的来历及后来的演变,即“罗纪”名称来源于军队组织,后演化为统治王族之代称或族称。
云贵界河牛栏江峡谷的白族分布区
“罗纪”五来源
《彝族源流》载:西边的卓罗纪在点苍雅卧(点苍山脚)。卓罗纪有五大来源:卓罗纪源于里氏的恒卧苦、投卧洪;源于什勺氏的什默采;源于尼能氏的尼则舍、能谷奋;源于武色吞的大依罗;源于德施氏的姆鲁德。
以上“罗纪”源流,用彝族文献常有的形象思维表达方式,记叙了“罗纪”的迁徙及创业建国史,因有较详细的系谱作支撑,基本史实是可信的。唯其所载历史跨度较大,且不严密,需认真辨析。
威宁、赫章、水城的白族(“七姓民”)初来时定居今草海一带,至今还相传,张家住火星塘,苏家住宰羊坡,赵家住小北屯,李家住海子边和三关庙。明末清初,威宁白族由草海周围陆续迁移边远山区,少部分迁到今威宁的金钟、龙场、盐仓和赫章的窝奔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