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梨水花催人醉
白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以苞谷为主食,其次为大米、洋芋、荞麦、瓜菜杂粮等,均为自己栽种。凡是有好吃的东西,如肉类、好米、好菜等,均先满足老人和幼孩食用。逢年过节、婚丧、招待,一般食用大米、猪肉。有客人到家,好酒、好肉,各种菜肴摆满一桌,宾主开怀畅饮,互吐心曲,直到酒醉饭饱为止。即使如此,主人仍十分遗憾,再三向客人道歉。这种习惯至今保留着。
白族喜欢饮自己酿造的烧酒、水花酒和甜酒,尤其喜爱“刺梨水花酒”。接待客人或年节庆典、祭祀祖先、家庭聚会等非常日子,常饮自制饮料。饮食所用的锅、碗、杯、盏等器皿,基本与同区域的其他民族相同。
大方一带,白族家庭中使用的漆器享有盛名。
白族在饮食上的偏嗜,颇具民族特征。
白族名菜——乳扇
餐厨师傅的艺术品
贵州三宝之一的大方漆器
干粮,如炒苞谷花、炒面及各种粮食做成的粑粑之类的食物。野茨莓(救军粮)炒面,是白族历史上出名的干粮。据历代口传,以前老祖先们打仗、屯田时,整天在外面靠吃干粮度日,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每年正月初二供早饭,要把磨好的武器(梭镖、刀叉等)摆在神龛前,再把装有粑粑、干豆腐、血哨、炒面和炒苞谷花等的干粮袋挂在神龛上,为他们饯行。长此以往,只要到边远田地干活、赶场、背煤、上山放牛、进校读书等均带上干粮,随时备用。备干粮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普通的传统习惯,至今未改。
白族饮食的艺术——十二生肖糯米制品
刺梨水花酒制作
将加倍分量药曲酿成的好甜酒,在素砂锅内细火焙黄,直至浸放出浓郁芳香气味后,加水熬成橙黄色液体,待冷却,合并刺梨,倒向甜酒缸内,注入适量烧酒,封闭缸口,约三四个星期后,沥汁饮用。要饮刺梨水花酒,平常即备刺梨粉末,即秋后采摘经霜刺梨,晒干、舂细,除去肉部籽粒,用洗净之棕皮扎好存放。
刺梨水花酒,系传统的民族自制饮料。据传,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七月初,白族老祖先在云南麓川打仗时,缺粮受困。七月初四夜,用石头挤压刺梨汁当酒,向天祷告。初五晨,发现遍山的糯米果(救军粮),故而得救。老祖先说,这是因为刺梨酒感动菩萨的原因,后辈子孙都要会泡制刺梨酒,用以感谢菩萨的救命之恩。经后人不断精心加工,现今的刺梨水花酒清香扑鼻,浓郁甜醇,饮上几杯,便“飘飘然如坠五里云,悠悠然似神仙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