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先行树人才
明初,毕节市境内,乌撒、水西彝族土司先后归附明王朝。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朱元璋注意“礼乐教化”,重视在民族地区兴办教育。明洪武二十五年到三十年(1392-1397年)的六年间,明朝廷先后批准在贵阳建贵州宣慰司学,水东、水西(今大方、黔西、金沙、织金县)安氏子弟皆可入学;在今毕节、威宁、赫章县建永宁宣抚司九姓长官司儒学。
清代织金三甲的宝安寺,曾经是白族地区有名的教学点
贵州建省前,毕节境内无管理教育的机构。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省后,推行府、州、县、卫、司办官学。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乌撒军民府经钟荐礼上书“府故蛮夷地,久沾圣化,语言渐通,请设学校,置教官,教其子弟,变其夷俗”,获朝廷采纳。明正统八年(1443年),乌撒卫建儒学于城南。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府州县卫司开始设学官管理教育,府、卫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同年,贵州办书院盛行,受此影响,明隆庆六年(1572年),沈闻建文府于毕节城东青螺山,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由兵备道陈性学改建为“青螺书院”,为毕节最早办的书院,至此,今毕节境内共办书院1所、官学4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随着贵州开科乡试,境内参加乡试生员增多,至明崇祯年间不完全统计,经乡试中举者112人。
20世纪80年代白族地区的小学
清初,由于战乱较多,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平定吴三桂后,政局逐渐稳定,教育得到恢复。清顺治九年(1652年)至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先后兴办的学堂有黔西蛇场(今金碧镇)办的社学;毕节县知县方瑞合创建的松山书院。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改土归流”后,推行府、州、县置办官学兴建书院,在乡间提倡办社学、义学或私塾馆,全地区学堂数量增加,比较有名的有黔西州知州鲍尚忠创办的州义学。清亁隆年间境内着力兴办书院,其数量比以前多,规模比以前大。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全地区增办书院,兴办义学,据不完全统计有府州县学5所、书院15所、义学31所。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自然、数理化新兴学科传入毕节,在维新改良派教育思想影响下,推行京师大学堂章程改办学堂,全区教育发生变化。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又颁布兴学诏书,提出“兴学育才为当务之急”。要求省城书院改设大学堂;府城书院改办中学堂;县城书院改办小学堂。毕节县首批将松山书院改办为“求实学堂”,各县也积极作改学准备。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废科举后,全地区改办小学堂、中学堂结束,大定、黔西开办简易师范,为学堂培养师资,年底统计,共办各类学堂43所。其中:中学堂1所;师范1所;师范传习所3所;高、初两等小学堂14所;初等小学堂24所;乐音学堂1所。
贵州白族对文化教育历来非常重视,崇尚“耕读传家”,“安耕织,远骄佚”。在清代,毕节县人才辈出,如朱昌双华大寨赵润章、赵理凡、赵德高、钱必灿和岔河谢文明均为“秀才”,蔡官屯则有“岁进士”钱在朝、“武举”钱抢元叔侄、赵鸣皋等;普定县有举人、秀才及贡生赵敬台、赵(文)应文、赵国碧、赵华封、谢云九、赵(文)谢光等;大方县则有“武举”段为举、段启文、段逢春、段继成,“拔贡”赵振中,秀才赵依坚、赵凤翔、赵德超等。威宁县金海、蛇街等地李氏、苏氏白族亦有不少秀才。清末民初,大方段炳在县城创办女子师范学校,倡导新式教育,后段炳被选为贵州省临时议会议员;大方赵华则在达溪高坎设学堂,鼓励学生奋力抗日。民国时期,毕节朱昌双华赵振秋、钱琼臣、黄帮英及鸭池镇赵继德、谢恩等被推荐入“官学”,黄帮英后来成为黄埔军校三期毕业生。威宁县三道河张氏白族则毕业于黄埔军校二十期。普定县讲义寨私塾后转为公学,10多年共培养毕业生200余人。
现今的白族村寨小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贵州白族文教卫生均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人才辈出,贵州盘县白族何瑞国教授为华中农业大学博导,是全国动物营养界的权威之一,其科研成果多次受国家科委、农业部和湖北省等表彰。此外还有不少优秀的企业家,贵州普定白族赵松桓为中国十大钢铁公司之一的“水钢”集团党委书记。贵州盘县白族尹志华曾为贵州盘江煤电(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白族地区尊师重教,毕节朱昌双华大寨赵人达在20世纪80年代即为博士,是改革开放后贵州白族首批高级人才,现为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导的赵人达曾承担“863”计划多个重要科研项目和参与上海磁悬浮列车工程专项研究等,大方县段、谢(祝)、谢(肖)姓白族聚居的东关、大寨、文阁等地就有“才子乡(村)”美誉。据统计,大方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先后出了白族大学生1000余人,博士、硕士生近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