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言善辩当通司
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有彝语支说、白语支说。白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白族人民所习用的一直是汉文。有的与彝族居住在一起,能说彝语,但有的词语又不同于彝语,有些词语有汉语的痕迹。“七姓民梁子”一带包括小海以下的响水、金海、三道河、蛇街、羊街及严家,正处于威宁西北部彝族和东部彝族的中间地带,这片地区白族使用的彝语,有些词语同西部观风海、牛棚、大街、龙街等地,有的则同东部盐仓、金钟、二塘等地彝语。有的又是本民族独立的,不同于西部和东部彝语。
清乾隆时期,诗人舒位《黔苗竹枝词》“僰人”注释中说:
白文
读白文有一个原则,叫做“圈白点汉”,即白文中凡是带有红圈的汉字,一定要用白音读,带有红点的汉字则可以用汉字本音读。掌握了这个原则,不仅可以读懂今人写的白曲底本和白语祭文,再加上一点古音知识,还可以读懂明清时代的白文碑。
并说“僰人在普安州,姓淳而佞佛,尝持念珠诵梵咒朗朗可听。凡诸苗言语不能相谙者类皆以僰人通传”。说明“僰人”通诸语与宗教信仰有关。《大定府志》说威宁“白儿子”“能通诸夷之语”,这与《普安州志》说普安白人“能言仲家、罗罗、汉人语”相佐证。白族在西南少数民族中汉文化水平较高,使用汉语比同一地域的其他少数民族较早较广较熟。过去常与白族交往的彝族曾有“罗举络举嘎”的说法,意即白族“有九条舌头”,指白族善于用多种语言表达思想。传说,清末民初时,威宁白族“七姓民”中的张老先生能说汉、彝、布依、苗及“龙家”等多种语言,是威宁、赫章、镇雄、彝良、昭通、宣威一带有名的社会活动家和说客,民间不少官司都请他作调解人。穷人有冤想张老先生,富人霸道怕张老先生。值得一提的是,汉、彝、回等民族地方势力之间发生争斗,最后的调和人往往是张老先生等白族名士。小海、蛇街、严家、羊街、抱都等地白族多使用汉语。盐仓、金钟、二塘片区的白族,通讲汉语的同时,仍可用彝语作交际语。大方、织金一带部分白族,直到民国时期,还能因时因地使用汉、仡佬、彝、布依等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