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印寻觅建文帝
《广顺州志·艺文志》云:
贵州白族中的部分“南京人”,是因同情建文帝朱允炆,不满明成祖朱棣的统治而受迫害,逃到贵州留驻的将士。
如赵镰之孙赵德安,抱印寻觅建文帝不遇,部属亲族成了罪人,在奔逃流离中散居于云贵边境各地。同时,是受累于建文帝这件事的臣民及亲属在成祖残酷迫害下,逃离南京后,历尽艰辛,一部分逃入黑羊箐(今贵阳),与赵德安部流民相遇,“会聚于中曹司,……理开畎浍,尽力沟洫……因虑族寡而受欺凌,于息烽将三十六姓合为赵、谢二姓。”据调查,现息烽县麓窝西望山上,有一巨石碑刻,其上刻有“日、月”两字,并各加一个圆圈包围,其右边刻有“万古丛林”四字,其左边刻有“永乐五年正月盟誓”。
西望山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朱允炆继承皇位后,为巩固其帝位,采取一系列削藩政策,先后废周王朱、齐王朱欂为庶人加以软禁等。对于建文帝的削藩,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整军反叛,以“清君侧”为名,于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经过四年内战,于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攻入南京,迫使建文帝扮做僧人逃亡。1403年,朱棣称帝,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建文帝逃出南京后,企图入边远的黔地躲避。一大批建文帝的旧臣不仅自己被杀,而且株连亲族,被处死者达数万人。许多在逃的臣僚被画像张贴布告通缉,难以藏身,不得不远走他乡,进入贵州隐匿。《黔西赵氏家谱》云:
为建文帝护驾的臣子秘密发出通知:“吾等凡在应天府杨柳街、藕塘上、玉华宫者悉率偕片”,“燕藩承统,建文播逃,凡同事忠义者,率族属以来黔。”于是,忠于建文帝的臣民,闻风而动,一批批长途跋涉,追随建文帝进入贵州。由于未寻得建文帝踪迹,进退两难,只好按批分散,在黑羊箐(今贵阳)附近暂居,以今贵阳为中心的修文、清镇、长顺等县市,与当地居民杂处。后,从南京入黔的将士臣民在息烽西望山合姓结盟,三十六姓合为赵、谢二姓,其中的十九姓合为赵姓,以赵宜先为盟主。扈寻建文帝这批南京人中的赵姓,有如下分支:一支为赵士着支,最终落业今大方响水前进村以堵。一支为赵懿支,明万历年间迁到糯花仲,即今大方普底乡小桥村。一支为赵仪先,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的第八世孙赵吉良时迁到打鼓新场,即今金沙县城。一支为赵开甲支,落业大方县普底乡鹏程下寨。
有关建文帝在西南的下落,有诸多传说,耐人寻味。
远眺白云山
贵州长顺白云山一带层峦叠嶂,林木翁郁,远望白云山,不觉其高,登山始见群峰环拥,尽在足下。山中坟蚋不生,蛇虎绝迹,盛暑不热,隆冬不寒。远近闻名的罗永庵,架阁二重。相传明建文帝,逃至西南,由滇入黔后居此。后世保存着许多伪托的古迹和遗物。如庵前峭壁间有跪勺井,原无水,建文帝至,溪龙为之涌波,不盈不竭,取水必跪而勺。中通龙潭,时有双鲤出没,出则雨,没则晴,其应不爽。庵后有流米洞,米自洞中流出,供建文膳食。后愚僧嫌孔小而凿大之,米不出。洞左之潜龙阁,供有建文帝遗像。庵石古杉数株,系建文帝手植,枝叶皆向南。其一经建文帝手摩挲至梢,故无附枝。庵内有建文帝题壁诗兹录:
白云山下驻有思京乡政府。据传说,跟随建文帝朱允炆到达该地的臣民们,身在白云山,心在南京城,但又不能返回朱棣统治的南京,只能定居此地,并将此地取名为“思京”。
白云山
白云山在贵州省长顺县广顺东二十里。山顶面积百亩,因常有白云覆罩,阴晴不散,故名白云山。
狮子山在云南武定城西南二公里处,“因山状如狮,故名。山高千仞,林木繁茂,溪水潺潺。山上的正续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建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明、清时曾多次扩建。全寺有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等大小宫殿楼阁百余间,塑像九十多尊。相传明永乐元年(1403年)建文帝朱允炆避难入滇,在此为僧。殿前南边有一棵挺拔的孔雀杉,传为建文帝所植。藏经楼下塑建文帝像,身披袈裟,双手合十,左右各塑一太监和老臣。建文帝祠阁有联云:
寺后有石级可登凭虚阁,在此极目远眺,山峦起伏,云海翻腾,确有凭虚凌空之感”。建文帝朱允炆的遗迹,无处不在,未见史载。
传说中的建文帝西逃路线如下。
南京—江西—湖广—贵州白云山(今长顺)—云南狮子山(今武定)
传说中抱印寻觅建文帝的“南京人”西行路线如下:
南京应天府—江西—湖广—贵州中曹司(今贵阳)—水西(今黔西、大方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