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合姓结盟系根基
所属图书:《锣钹响四方:白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合姓结盟系根基

盛行于白家豪门大家的“照壁”

贵州白族先民“龙家”(“南京人”)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小家庭实行家长制,家长多由男性承担,长辈对晚辈有一定的权威,晚辈对长辈多是“唯命是从”。妇女除了同男人一样从事农活外,还要担负绩麻、纺纱、织布和刺绣等家庭小手工业劳动。因此,在历史上汉民族称她们为“大脚板蛮”。

过去有家族组织,由同姓或同宗的小家庭组合。每个家族组织中都选出正直的有威望的长辈为族长,处理内部事务和组织族人共同保护自己的利益,使其不受侵犯。从前建立的宗祠、阁庙等,至今还有遗迹:响水、柯家桥、古打、比西、慕石、以堵等六寨“龙家”(“南京人”)建的“奎交阁”残碑尚存;理化乡果木村“龙家”(“南京人”)谢氏祠堂还在,观音阁残碑还存放在祠堂中;白布谢氏祠堂碑还完整地竖在其祖墓前。过去这些宗祠、庙阁是用来祭祀祖先、陈列神祖牌和宗族聚会之地,现已成为文物。

白族人民的名与姓是这个共同体文化的特征表现形式之一,具体反映了贵州古老民族“龙家”的特色,也体现了明初入黔的“将士臣民”与“龙家”融合的标志。

白族一正两厢民居建筑

织金现存白族民居

白族先民“龙家”,早期除部族首领有姓名以外,庶民一般只有名没有姓。如大方白布谢氏的《祠堂碑记》有“勺生阿志、志生阿科、科生阿泰、阿义、阿堕、阿协”;兴隆乡赵(傅)氏高祖母沙把墓碑有“孙阿兰、阿落、阿一把”等。“关于南龙人(南京人—龙家)族别问题调查报告”说:“这些碑文是后来的子孙借汉姓所写的。由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才逐步借用汉姓;有的被迫跟部族首领姓。”《宋史》载:“汉牂牁郡、唐南宁州、牂牁、昆明、东谢、南谢、西赵,兖州诸蛮也。……部族共一姓,虽各有君长,而风俗略同。”

入黔“将士臣民”与“龙家”合姓结盟时,将双方的三十六个姓氏合为赵、谢二姓。黔西《华氏宗谱》载:“凡属宫、商者,姓联谢族焉;角、徵、习者,姓联赵族焉。”合姓结盟后,以赵、谢为“明姓”,其余姓为“暗姓”,长期沿袭。此后“龙家”(“南京人”)共同体中只赵、谢二姓。《中国西南民族史》载:“元、明、清时期的龙家中以赵、谢二姓为最多”。《大定县志》、《黔西州志》载:“龙家……多赵、谢二姓。”

石墙、木板、盖瓦混合建筑物,是20世纪60、70年代的过渡建筑

明隆庆六年(1572年),明初入黔的“将士臣民”的后裔得到特赦后,“龙家”(“南京人”)共同体的赵、谢中,逐步使用原姓氏并出现了一些新姓氏。赵姓中使用原姓氏和新出现的姓氏有萧、祝、陈、周、张、焦、晏、清、黄、钟、傅、钱、司、岳、何、高、秦、朱、白、顔、曾、金、吴、郑、穆、尚、石、文、宋、刘、李、邱三十二姓。

谢姓中使用原姓氏和新出现的姓氏有祝、王、罗、涂、岳、薜、陈、钟、萧、周、徐、李、晏、马、龙、何、张、华、宋、刘、姜、常、路、洪、冯、董二十六姓。

以上姓氏中,有的姓氏在“明姓”上既姓赵又姓谢。据调查,在西望山合姓结盟时,合姓结盟的内容有这几条:

合族别。“南京人”与“龙家”人合为一民族共同体,隐蔽“南京人”姓名,对外统称“龙家”。

合姓氏。将双方的三十六个姓氏合为赵、谢二家大姓,以赵、谢为“明姓”,其余姓为“暗姓”。

合语言。“龙家”有自己的独立的语言。合姓结盟后,内部统一使用“龙家”语,对外以汉语为交际工具。

合习俗。“龙家”、“南京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建了自己的文化习俗。合姓结盟后,双方的文化习俗都是共同体中的宝贵财富,都享有使用的权利。

限于族内通婚。合议规定各记“明姓”和“暗姓”,在本民族内通婚。实行“赵谢婚”,“谢赵婚”,“赵赵婚”,“谢谢婚”。

加强团结,共御外辱,一夫受虐,万夫同争。凡本民族任何一姓一旦遭到外族无理欺凌时,都要“赵谢同争”,又称“万夫同争”,以维护本民族的利益。有的合姓将兄弟分别合属赵姓和谢姓。如萧质彬将长子萧维周合属赵姓,子孙改姓赵;次子萧维卓合属谢姓,子孙改姓谢。东关乡大寨村谢祝氏家谱载“入黔始祖祝济南”。小屯乡法启村赵祝氏家谱记载“入黔始祖祝庆南”。祝济南和祝庆南是否是兄弟,未进行考证。

据赵国明《大方白族文化初考》(初稿)考证,当时参加合姓结盟的各姓代表有赵宜先、谢法孔、王俊波、祝济南、唐启明、罗文瑞、司毓英、涂瑞祯、岳玉明、蔡伯坚、薜松桥、余恩荣、陈玉福、钟明良、傅朝勋、萧质彬、周云武、徐松廷、李鹏程、焦世先、熊登明、晏巩全、马武军、沈应龙、郭大雄、林泉声、钦明友、龙朝轩、黄世棋、何开选、张云程、华世贵、钱云龙、杨学诗、邓文光、韦志远三十六人。

黔西北风光

锣钹响四方: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