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山地耕牧今犹存
所属图书:《锣钹响四方:白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山地耕牧今犹存

贵州白族的农业属山区旱地农业经济,土地可按耕作精细程度分为肥地、瘦地、轮歇地和荒地。肥地即指常年耕种的土地,亦称熟地,当地称头地或二等地,分布在河谷、坝区和住宅周围,主要种植苞谷、麻、烟、辣椒、蒜、油菜、黄豆,有极少部分水田为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肥地一般为浅黑色、浅红色、灰色,钾分较多,肥土有7寸到10寸厚。瘦地被说成下等地,主要分布在山坡和寨外,种植洋芋、荞麦、黄豆等,以杂粮为主,广种薄收。瘦地多呈黄色,含钾少,肥土薄。轮歇地,指间断耕种,即种植数年后,因单产量逐年减少,成瘦地,遂“丢荒”,数年后又耕种。轮歇地多分布于深山陡坡,主要种植荞麦及洋芋。荒地,除指丢荒而重新开种的生地外,主要指多年不种的土地。

农忙时节的田间午餐

除肥地外,瘦地、轮歇地和荒地,常有互相转化的现象。痩地丢荒后开种,即成轮歇地。轮歇地连续耕种,遂成瘦地。瘦地丢荒而多年不种,就成荒地。荒地开种数年,成瘦地,又丢荒。三种地的耕作,是“赶山式”的农业。

大方辣椒

磨房:石磨、磨架、簸箕

白族农家使用的舂碓

肥地经营,较为精细。一年内依次有如下程序:秋收后深犁翻板土,过冬雪冷冻后又翻犁,碎土整土,而后耕作。种后松土除草。秋收后又翻犁板土,来年经营。瘦地经营,虽行翻犁板土,但不行春种前的翻土,甚而不行翻犁板土。轮歇地和荒地的经营,常有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特点,先搜砍杂草丛林,后牛犁或锄挖生土,待数月,搜烧杂草,后耕种,秋收后不种,则丢荒。

近几十年来,人口增多,土地面积相对减少,除精耕肥地外,注重瘦地经营,变瘦为肥逐渐增加肥地面积,痩地渐减,轮歇地和荒地极少。

南瓜是少不了的蔬菜

生态蔬菜

油菜花丛中的劳作

白族地区传统的肥料有人粪、厩粪、畜粪、火烧灰、肥泥等,因厕所简陋,人粪积少,使用比重不大,通常只用于种蔬菜、烤烟、辣椒等。厩粪,又称农家肥,是主要的肥料来源,以牲畜圈肥为主,积青草和树叶于厩中,让牲畜踩烂,与畜粪混合,冬天挖出厩外堆积,使之发热后粉碎,又堆积发热,即可使用。粉碎时能加入人粪混合,则肥力大增,视为上等肥。厩粪一般与种子同时撒播。畜粪,即牛、马、羊、猪、鸡粪,因猪、鸡多为厩养,粪积于厩,故畜粪一般指牛、马、羊粪,以牛粪为多,以羊粪肥质最好。畜粪比重不大,但肥质特好。烧灰,即秋、冬季修整地坎,待晒干后烧之,将灰撒在地中,以增肥力。铲肥泥,即在深山老林内,将多年积蓄的表层肥土运到地中,加厚土层。

近年来,白族注意酸性土壤的改良,在深耕的基础上,用碱性石灰混合农家肥使用,把土地改变为中性土壤。重视坡改梯,以保肥土,又栽种绿肥,并大施尿素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等,收到显著效果,单位面积产量大大增加。

斧头、锤子、镰刀

洋芋丰收了

白族做种的苞谷挂在瓦屋顶下,一是透风防止霉烂,二是防鼠偷吃

农业生产工具有犁、锄、钉耙、薅耙、斧头、弯刀、镰刀、背架、箩、撮箕、绳索等。可分为铁器、木器和篾器三类。木器和篾器是最原始的生产生活工具,使用至今,仍不可缺少。使用铁器的历史,从出土文物看,可追溯到汉代。数百年来,铁器一直是白族使用的重要生产工具。白族居住在高山和半高山,农作物有苞谷、洋芋、荞、麦、豆、稗子等,水稻极少。

甜荞花

苞谷即玉米,据传为明代中期传入。品种繁多,有退化快的特点,故换种也快。有沟种、窝种、宽窄行等栽种方法。

洋芋,即马铃薯,栽种的历史晚于苞谷,无明文可考。洋芋进入白族地区后,因产量高而迅速推广,在短时期内即取代了传统的主要作物荞、麦,成为主粮之一。以沟种为主,亦可窝种。

荞,分甜荞和苦荞,系黔西北最早栽种的作物,早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时代即有之,故威宁板底倮嘎的民间古戏《撮衬姐》中说:“荞子是粮食的祖先。”日本著名学者左左木高明等在威宁等地考察多年后认为,荞麦是山地农业文化的产物,最早栽种于氐羌先民之中。荞以撒播为普遍,也可沟种,以沟种产量最高。

麦,有燕麦、小麦、大麦之分,也是白族种植的早期作物之一,以燕麦传入最早,小麦、大麦次之。以条播、点播为主要栽种方法。

水稻,从来源传说看,在白族中栽种的历史相当久远,但直到今日,仍不属主粮。

荞麦

大豆

洋芋

豆,分大豆类和小豆类,凡大颗者归为大豆类,小颗者归为小豆类。依颗大颗小和豆的颜色分别给予名称。豆的栽种历史早于苞谷、洋芋,但无明文记载。

白族传统农业耕作粗放,广种薄收,苞谷亩产150公斤~250公斤,洋芋500公斤~1000公斤,荞麦100公斤~150公斤。大多实行单种制,故有“苞谷地”、“洋芋地”、“荞麦地”之分。近几年来,实现套种,以苞谷、洋芋隔沟套种为主,又有苞谷、洋芋与小麦、豆类等套种,耕地使用率提高,亩产成倍增长。同时,有双季栽种现象,麦类和洋芋早熟作物归仓后,栽种苞谷、荞麦等晚季,一年收两季,以一季为主,二季为辅。

夏季的忙碌

白族种、收各种作物的时间,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相对稍晚于河谷地区,依农历为序,正月至二月栽洋芋;二月至三月种苞谷;四月至五月薅头道、种水稻;五月至六月薅二道;六月收小麦、燕麦;七月砍麦桩、翻犁,九月收苞谷、小麦、油菜,同时收割早荞;十月翻犁板土、种蔬菜、积树叶肥;十一月至十二月为农闲时间,男子外出找钱,妇女守家做活。近年,气候普遍变暖,农事日渐提前。

白族林牧经济紧密相关,牧、林地界不分,有草即牧场,有树即林区,牧场可种树,林区可放牧,系自发式的林牧经济模式。

晒干苞谷是一年的主粮

白族农家粮食颗粒筛选房,备有各种生活用具

手摇鼓风车

牧业历为农户所重视。明代,今大方、黔西、毕节等地,为亦奚不薜宣慰司,是元朝的八大牧场之一,水西马、乌蒙马全国出名。相传,近百年前,毕节长春区板房冲的赵姓有三店多马(一店12匹),主要从事运输,生意红火一时,后分移到今纳雍县维新区东关,兼营马店业,因此而称“马店家”。威宁被列为中国南方八大畜牧业基地之一,而威宁广阔的草原和丰富的畜牧产品,部分分布于白族地区,万亩以上草原如百草坪、勺铺、梅花山等10余处草场范围,均有白族居住。

传统放牧依气候、环境、习惯不同。半农半牧区,春夏秋三季因水草丰厚,以放牧为主,夜间圈养。冬季,除大雪封山时圈养外,大多放于森林,喂养木叶。通常,日出而牧,日息牧归。以牧为主的地区,春夏秋三季,不分昼夜,放牧于野外。农忙时没有牧人,相隔数日,派人去收拢、清点,知牲畜去向后,又回家做农活。冬季,因农闲,一般派人放牧。因长期放牧于野外,各户牲口混牧现象普遍,但偷盗他人牲畜现象极少。有虎、豹、狼等伤害牲口时,则全民动员,围杀野兽。

放牧

牧人通常骑马,并有猎狗相随,要收拢牧群时,呼唤猎狗代劳。终生放牧的老人,一眼能辨认数百只不同的羊,更能辨别牲畜之优劣、年龄。如看马牙或眼,即知马的岁数;看马的胸围、身长,即能推测马的体重。认为马以身高、胫短、耳立、胸宽、臀阔、蹄大、肘硬为良马。白族饲养的牲畜,有牛、马、羊、猪、狗,禽类以鸡为主,部分农户饲养鸭、鹅。

织金白族养鸡专业户饲养的乌骨鸡,远销省内外

养茧专用房间,对温度、湿度要求很高

白族有养茧的传统。在毕节戈座、三道水、木勒、小河等地的赵、钱、李、王、谢、沈等均各有桑园,年均缫丝在25公斤~30公斤。

牲畜是白族主要肉食来源和不可缺少的经济来源。按传统,除马和狗外,白族均杀食其他牲畜和禽类,尤以吃牛、羊、猪、鸡肉为普遍。每逢过年杀过年猪,全猪制成腊肉,过年后全年食用。因此,平常极少购肉油。同时,特别重视年猪的喂养,有的人家,一年喂二三头肥猪,全年腊肉不断。无法喂年猪者,被视为“过年猪都喂不起”的特贫户,从平常待客是否有腊肉即可衡量自给自足的白族农户的经济状况。据20世纪50年代调查资料载:织金县八区的一赵家,养羊300只,远近出名。大定、赫章、威宁等地的白族,有的养过大畜群,还经营园艺养蜂、生漆、桐籽、山货、中药材、土医、中医、兽医、酿酒、畜力运输等。

白族从事牲畜交易的历史很早,古代普遍存在以畜易畜的交换方式。通常,牛、马交换为一换一,用搭羊或补款等方式交易。牛、马换羊时,以一换四至六为多。猪换其他牲畜,视牲畜大小、肥瘦而定。近几十年来,主要以货币做交易媒介。

缫丝、织布房,干净整洁

皮毛出售,是家庭经济的一项来源。长期经营牧业经济,促使白族地区畜牧经济附属行业的产生和发展。因此,毡匠、皮革匠、专业牲畜买卖者络绎不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建有毛纺、皮革等厂。

与牧业经济甚为密切的林业,在传统白族社会经济中不占重要位置。同时,除房屋周围、田边地坎、家族墓地等外,因林多人少,林木所属地域无界,凡荒山林木,全民均可砍用,无人干涉。因此,林木以自然生长为主,很少成片种植,仅在房屋周围种植杉和果树等。近半个世纪以来,人口激增,滥伐森林现象日趋严重,林木面积减少,林界意识增强。至目前,部分白族地区,森林毁坏殆尽,仅有私人住宅周围有少量树木。

林木种类繁多,以杉树、青松、黄松、樱桃、板栗、石榴、核桃等为主。

现引进了成材较快的外来林木品种,经种植,普遍长势好,一般在10年内可望成材。

白族住宅周围的石榴树

赫章板栗,驰名省内外

威宁黄梨

锣钹响四方: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