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龙家南京本是亲
所属图书:《锣钹响四方:白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龙家南京本是亲

“龙家”是贵州的古老族群之一,自称“松尼保”,彝族称“阿武普”,苗族称“斯业”,仡佬族称“补外”,布依族称“补龙”,汉族称“龙家”或“侬家”,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其支系较多,诸如“大头龙家”、“小头龙家”、“马镫龙家”、“曾竹龙家”等。元明以前,其主要分布地区是贵阳、安顺、黔南、毕节等地。

白族村落

据史记载推测,“龙”在春秋战国时可能为国名,汉唐之际为大族姓氏,宋代以后才作为族群称谓。贵州“龙家”主要来自楚、蜀,于战国及其以后逐渐进入今贵州境。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彼此兼并,各自称雄。战国时独霸一方的楚国吞并许多小国,因战乱迫使其国民外迁,“龙家”相当一部分人因此迁入贵州。两汉之时,“龙”为大姓,汉王朝所置的牂牁郡为龙、傅、尹、董等大姓所统治,今贵州地区当时属牂牁境地,有相当一部分“龙家”先民定居。隋唐时期,龙姓因依附唐王朝而逐渐兴盛,势力得到扩展。定居贵州地区的龙姓族属因之人丁兴旺,有较大的发展。南宋晚期,忽必烈率军南下,为巩固蒙古帝国的统治,大力扶持西南诸夷的领主,大封土官,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和削弱原先依仗宋王朝的龙、方、张、罗等大姓,龙姓受到沉重打击。“龙家”族人因此四处分散。元代中期以后,“龙家”分支较多,贵州境内,有“马镫龙家”、“狗耳龙家”(又称“小头龙家”)、“曾竹龙家”、“大头龙家”。

《元史·地理志·云南行中书省》载:“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初,罗思、吕国瑞入贿丞相桑哥及要束木等,请创罗甸宣慰司。至是,言招罗甸国扎哇并龙家、宋家、仡佬、苗人诸种蛮夷四万六千六百户。”清代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载:“汉武帝灭且兰,置牂牁郡,迁蜀之大姓龙、傅、董、尹于其地,于是苗中有龙家子矣。”

几种“龙家”来源

清李宗昉《黔记》载:“龙家与仲家同俗而衣尚白,丧服则易之以青,妇人缁布作冠,若马镫,加髻以等束之……一曰大头龙家,男子以牛马鬃尾杂发而盘之若盖,以尖笠覆之,一曰狗耳龙家,妇人辫发,蚰结上指,若狗耳之状,亦曰小头龙家。一曰曾竹龙家,俗与龙家同。”

明代贵州的“龙家”分布地域稳定,而且与“南京人”出现了融合现象。明弘治年间的《贵州图经新志》卷一载:“贵州宣慰司……白龙家,绾髻,白布束之,妇女亦绾髻,皆以白布为衣,亦用汉人文字,以七月七日祭先茔,甚敬。曰‘曾竹龙家,其俗与龙家同,但妇人以布作冠,笄为马镫,加于髻上,以全木或骨角为长簪焉’。”上书卷九亦载:“安顺州,民皆龙家夷类,多张、刘、赵、谢四姓,通汉语,识文字。”清代田雯《黔书》载:“龙家,其种有四,在康佐、会竹者为狗耳龙家,衣尚白,好依深林荐莽之间,男子束发而不冠,善石工,妇人辫发螺髻,上指若狗耳状……以七月七日祭其先茔。”天启元年至崇祯三年(1621-1630年),以贵阳为中心的平坝卫(今平坝县)、广顺州(在今长顺县)、敷勇卫(今修文县)、威清卫(今清镇市)等地“龙家”族人,因避战乱,与来自南京一带的“南京人”先后进入毕节市,聚居在今大方、黔西、七星关、织金等县(区),散居纳雍、水城、威宁、赫章等县。清代宣统年间的《贵州地理志》卷三载:“龙家有四种:曰狗耳龙家、马镫龙家、大头龙家、曾竹龙家……白龙家,在大定、平远二州。”大定即今大方,平远即今织金。清嘉庆《黔西州志》载:“侬家,厥性颇淳,衣尚白色,男髻向前,青带勒额,女髻有带绾发盘其首,衣短裙长,多赵、谢二姓,婚姻、死葬与蔡家同,婚则用媒妁,聘以牛酒财礼,死则用棺石墓。近今沐浴王化,咸知礼义,多有读书入津者。”关于贵州“龙家”这一古老族群的文化叙述,典籍历史均有记载,可查可考。

据清代《大定府志》载,清中晚期的大定府百纳、鸡场、理化、马场、坡脚、双山、响水、达溪、瓢井、长石,织金县八步、以那架,纳雍县龙场、维新、治昆,毕节县朱昌、鸭池,金沙县安乐等地均有“龙家”分布。清代常恩主持修的《安顺府志》说,普定十二营有龙家,分黑、白两种。

明初入黔的“南京人”,在与贵州原有居民的相处中,得到了古朴“龙家”的友好相待,于是以龙家自称“松尼保”为称谓,在贵阳、安顺、毕节等地隐居下来,清代以后因祖籍“南京”而习称“南京人”。暂居在黑羊箐(今贵阳)一带的携印逃亡官兵,在极度困难的时候与贵州民族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生活十分困难。为生存着想,决定分成若干批,按批分散在贵阳周围的平坝、敷勇、威清等地,并认同、靠近、依附在当地的一个少数民族中。经反复选择,认为“龙家一族心地和平,堪以为援”,“可以与之联宗认族,倚为心腹”。明永乐五年(1407年)正月,各地“南京人”代表集中,在今息烽县西望山合姓结盟。因“龙家”和“南京人”皆以赵、谢二姓为多,为壮大氏族声势,故将李、王、张、罗等三十六姓合为赵、谢二姓,成为大姓氏族。尔后于西望山昆恩寺左侧立了石碑,碑上阴镌汉字:“日月,万古丛林,永乐五年正月盟誓。”这次合姓,实为“明合暗记”,对外称赵姓、谢姓,暗地各记自己的姓氏,永久沿袭。结盟合姓后,“南京人”即改言易服,变礼投簪,以汉变夷。“南京人”和“龙家”融合,彼此都得到了很大的好处,一是“南京人”得到“龙家”的庇护,明成祖朱棣官军不易分辨,难以清剿;二是壮大了“龙家”的力量,异族以势压人和侵害本族利益的事减少;三是生产技术得以交流,农业发展较快,生活逐步得到提高。“南京人”家谱中,如大方县拔贡赵铿家谱载:“燕藩承统,建文播逃,凡同事忠义者,率族属以来黔,离乡去国,良可哀矣;既而创业水东,更水西……吾先祖至黔时,惟龙家一族心地和平,堪以为援,乃投簪改制,相倚为生,延十数世,何主何宾无能辨矣。”黔西县《华氏家谱》载:“惟龙家为近朴直,马仲阴蔡淫者聚族而居,喜率亲属安耕织,远骄佚,吾先知其可依也,乃率属以和之,和其理居,和其姓氏,和其衣服、礼仪、语言、器用。”

龙家盟誓碑,位于息烽县西望山

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南京人”与“龙家”相融合。“南京人”入黔后与“龙家”的依存关系,家谱中随处可见。

贵州白族概况

白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湖南省。白族共有185万人,贵州的白族人口约有20万人,分布在毕节市、六盘水市和安顺市,以大方、毕节、织金、纳雍、黔西、威宁、赫章、水城、盘县为聚居区,与彝、苗、汉等民族杂居,大散居小聚居,以散居中的点状分布为特点。

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糸藏缅语族。

“七姓民”识别

在识别过程中,“七姓民”各姓民众纷纷向政府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民族识别办公室写出了“关于七姓民返本归原为白族的调查报告”。威宁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4月在县城召开“七姓民”代表座谈会,以(威府发)15号文件上报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地区行署于同年6月以(毕署发)79号文件批复,同意威宁“七姓民”正式认定为白族。

小韭菜坪风光

锣钹响四方: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