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奉命出征求生存
所属图书:《锣钹响四方:白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奉命出征求生存

各个时代进入贵州的白族,在乌蒙山区散居后,自然分属各族君长和土司,无疑参与了历代统治阶级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的反抗斗争。元代的奢节起义,僰人、七姓民将士被卷入战争达三年之久,而且因英勇奋战而伤亡甚众。明初,乌撒土司实卜采取“以战求和”之策,与明军大战失败后,白族七姓民被赶到七姓民梁子一带。

水西湖山水

明天启元年(1621年),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率先反明,声势浩大。次年,贵州水西土司安邦彦响应,联合各族土司、头人,借三国时期的“罗甸国”之名,自称“罗甸王”,攻下安南(今晴隆)、普定、威清,继而围攻贵阳。当年十月,贵州巡抚王三善统兵进行残酷镇压,对贵州少数民族进行清剿。这次镇压由黔西北民族上层与官军冲突引起,官军不仅仇视各民族上层及其族属,也敌视贵州各少数民族。《明实录·天启实录》中载傅宗龙上书言屯军时说:“夫蜀以屯为守,而黔以守为屯,按安酋土地小半有水外,其盘踞水外为我肘腋之患者,则仡佬、龙、仲、蔡诸苗杂种也。平时则输之粟,有急则助之兵,贼有外藩,我无边蔽,此黔兵之所以不得不分,而力之所以愈诎也。臣所谓以守屯者,先发兵据河,夺贼之所恃,而后于诸种顺者抚之,逆者剿之……”在官军镇压下,大部分“龙家”(“南京人”)从贵阳、安顺、黔西一带迁入水西腹地。金沙县岳氏谱载:“明泰昌以后国家多难,迭遭兵燹,明泰昌以至大清乾隆百余年之间转徙多方。”大方县赵铿家谱载:“吾先世业农,耕读传家,恶往来者之骚扰也,及由打鼓合议分居散处,其先散者,远抵镇雄之白兴、毕节之镇西、巴的(今威宁)、大定之且兰、大定、威宁、乌撒等地;其中散者在吾乡前后百三十余里地方;其在黔西、修文、平远者为最后,所以语言制度犹未尽变革。”

由于王三善镇压引起社会大动荡,“南京人”大迁徙,致使明末以后“龙家”人多散居在今毕节市。而且,居住区域内的多向性迁徙持续不断,严重影响了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生产力的提高。进入水西地方后,“南京人”接受当地土司的习俗规定,依其制度,听其约束,分散在土司荒野上,“播标为界,请照管业”,开垦种植。多数落脚在今大方、织金、毕节、纳雍、水城及威宁、赫章等地。

明末清初之后的“南京人”、“龙家”人,主要聚居在毕节市,在安顺市、六盘水市等地也有分布。周围居民主要是汉、彝、苗、仡佬、穿青、蔡家,均与南龙人相处融洽。在大片荒野地上“播标为界,请照管业”,对水西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南龙人许多家谱记载:“凡黔江上游之田,悉吾先祖相继开垦。”清末始,南龙人由于特殊原因而境况日下,受到汉官、商人、地主的歧视,被诬称为“夷不夷,汉不汉,龙家子,大脚板蛮”等。

锣钹响四方: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