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构架靠山建
白族一般选择地势低洼平坦、阳光较强、土质肥沃、雨量充沛、人畜饮水便利的山脚建寨,前有坝子,后有靠山,坐北朝南,讲究风水。筑有围墙,外有隔河。离城镇、集市较近,交通方便。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特点。各寨十几至几十户独立而居,相对集中又与邻寨相隔不远,连绵不断,鸡犬之声相闻。一寨以一两姓为主,散居杂姓。
白族房屋构造形式,一般为木结构和土木结构,砖木结构较少,大都宽为五至七柱,长为三至五间,一楼一底。家庭人口少而经济困难者为二至三间土墙矮屋,少数富裕人家有宽九至十一柱、长七至九间的大房,甚至有一正两厢或四合天井,称“三方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普定县讲义寨白族,房多为石木结构,屋面盖瓦或石板,一幢双间,第一间左侧柱尖无川,架有双托,两端刻有龙头,称独架龙状。古房柱头多为马桑树。
白族传统建筑“一正两厢”
房屋内部,中间称堂屋,作供奉祖先和大型聚会之用。旁边是卧室。一般都有火炉,用于烧火煮饭。同时,也是家庭活动和亲友聚会的地方。房屋大多有顶楼,一般不住人,用于储藏粮食和堆放物件。与住宅相连的还有一些附属性建筑物,比较简陋,如耳房、牲畜圈栅、厕所、打谷场等。
威宁、赫章白族第一代的房屋建筑是最为原始的竹草盖的稀泥敷竹壁房,当时人畜混住现象普遍。这类房屋经历了很长的年代,大约淘汰于清末。第二代房屋是在清晚期从第一代房屋中产生的,此类房屋是竹草盖顶木板房,到民国初年,这种房屋在白族地区已相当普遍。民国中、晚期以后,白族人民为保卫自己,避免战乱时火灾和抗击外侵,便建造一种以土作壁的草盖或瓦盖房,土墙房不易被子弹击穿,亦容易在屋防卫,此为第三代房屋。近三十来年,白族地区的房屋正处在第四代更新期,即由土墙房转为石墙瓦盖房或砖墙混泥结构。
依山而建的白族新农庄
陶制瓦饰
虎头瓦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