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在节庆团圆时
团圆节
大方一带的白族团圆节,是南龙人认同白族后的1994年产生的新节日,以响水白族彝族仡佬族乡倡导,每年农历正月初十日举行。届时,白族同胞开展耍龙、踩高跷、斗鸡,跳团圆舞,打金钱棍等一系列文体活动。在响水乡立有白族团圆节纪念碑。
白族既有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又有与其他民族相同的节日,大多伴有祭祀活动。
春节。除夕晚,将神主牌从山上取回,放入神龛敬供。屋内铺青松叶,席地而坐用餐,一直到正月初三结束。毕节、织金、大方的白族,在每年除夕,都设“蕨龛”,陈列油炸粑等,部分地方还要搭神台,用12对泡木棍做柱子,横搭竹子、香樟或楠木树,形成一至六阶的神龛,围盖香叶、蕨叶、扁竹叶等。神龛上放蕨叶垫油炸粑,另用一节泡木劈成方形,长1尺2寸,宽1寸4分,挖碟式窝九代碗盛酒、肉、饭、菜敬供祖先神灵,旁点油灯一盏,插香几炷。备办好后,派人敬候守夜。守岁人隔一定时辰,就手执“响篙”击物,并发出“阿略……阿略……”的吼声。相传,部分白族先民于明洪武年间“南征”入黔到贵州黑羊箐时,正是除夕之日,于是“割蕨为龛,斫木为豆,编竹为笾”,以此遥祭祖先,有“伐竹为笾,斫木豆,满山灯火耀香龛”的记载。到明建文四年(1402年),扈寻建文帝的“南京人”流离入黔,行至黑羊箐时,亦值腊月三十,“岁已云暮,人神靡依”,只好用冬青、香樟、楠木、竹子和蕨叶等搭成台子当作简易神龛,供上油炸粑等祭祀祖先。为防止猴子偷吃供品,还要发出“阿略……阿略……”的吼声驱吓猴子,通宵守夜,以后相沿成习,至今如旧。
烟花火把
白族锣钹曲
锣钹响声不绝于耳的时节,意味着黔西北的白族村寨正在举行重大节庆活动。数百年来,这锣声、钹声的乐曲,不时回荡在白区的山谷之间,谱写着白族人民年复一年的新生活。
白族(“龙家”)称正月初二日为饯行日。是日早饭前,在神龛前置梭镖、刀、叉等,神龛上挂装有粑粑、干豆腐、炒面等食物的口袋,供奉祖先,而后吃早饭。据传,祖先于正月初二日起程远征屯田,来贵州安家。为纪念这一饯行日,初二日仿古时出征之状,供奉祖先。
白族舞蹈
正月十三过小年。过法与春节相同,热闹非凡。时间为一日。传说部分先民从南京应天府出发时为正月十三日,故提前欢度元宵,以后相沿成习。
清明节。其时为阳历四月五日左右,主要从事扫墓、踏青、植树等活动。现以扫墓为主要内容。届时备香、烛、纸钱、酒、茶、菜到墓前供奉,并上土修整坟墓。
五月端午节。是日,威宁、赫章、水城等地白族不分男女老少,穿着盛装,早上放马,下午约伙伴到人群集中的百草坪、韭菜坪等地赛马。青年们则借机谈情说爱。近几年,此节日热闹超过其他节日。
铺松叶
关于铺松叶,传说远古时白族祖先抗击外敌,因敌众我寡,牺牲甚多,无法安葬,使用松叶盖尸隐血,以蒙骗敌人,继续战斗,最终获胜。后人不忘先辈的牺牲奋斗,过节铺松叶于屋,以鼓舞后人,久之成习。
白族舞蹈
七月初五祖先遇困节。是日,上山采野果,放在神龛上,配以酒肉饭菜供奉祖先。相传,明洪武年间,白族先民在云南麓川绝粮受困,到七月初五日,突然发现满山的糯米果、红茨莓,摘来充饥而获救。后这些野果被命名为“救军粮”,七月初五日被列为“祖先遇困节”。
七月初六祖先受难节。每年此日,都要进行祭祀祖先活动,以表孝思。据传,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六日,受密令执燕王朱棣的谢贵等被杀,导致燕王举兵,朱允炆失败,其部属臣民(“南京人”)被迫离乡远逃,流落滇黔。后来,将七月初六日作为祖先受难的纪念日。
白族舞蹈
白族舞蹈
团圆节赛马
七月七赛神节。原为青年男女上山扯火草、谈情说爱的日子,后逐渐演变成弹拉唱跳及订立规章的日子。明弘治年间的《贵州图经新志》记载,“龙家”逢七月初七日“赛神”。可见,此节起源较早。
七月半。又称中元节,各家于晚上备些好菜食用,供祖先,烧纸等,别无活动。
八月十五。又称中秋节、团圆节,被白族人民视为重要节日。常备丰盛的饭菜庆贺。威宁白族(“七姓民”)中有早上过节和晚上过节的区别,即张家早上过,其余六姓晚上过。传说,白族(“七姓民”)初来乌撒时,张家早上到,苏、李、赵、许、钱、杨六姓晚上到,是日正是八月十五,于是张家早上过节,其他六姓晚上过节,后世不忘祖宗历尽艰辛,世代沿袭。
白族赵氏古墓
家族墓群
团圆节赛马
十月过大年。即阴历十月初一过年。据传,过去威宁白族将此节日当作大年,非常隆重。
节日有禁忌,如春节年初一,忌饮荤食以敬佛神;忌外人进门,忌扫地,忌用水不能往门外泼洒,否则,给家庭带来不吉祥,财运不好,“漏财”。
白族搭肩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