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手工制作有传统
所属图书:《锣钹响四方:白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手工制作有传统

白族的手工业从农牧业中产生,又依赖于农牧经济而存在,服务于人民的生活,有其突出的手工特点,但又始终不脱离农牧经济而发展成独立的行业。其中,以麻制品、毛制品、竹器、冶炼等最为突出。

麻制品,即以麻的生产和麻为原料制作的衣物等。据文献记载,白族先民从游牧转为定居以后,随着农业经济的兴起,逐渐有了麻的生产及麻制品的手工加工。麻分“火麻”、“竹麻”,以火麻为主。春天时节,择肥地翻犁,施农家肥,撒麻籽,待麻苗长高后除杂草,到秋季时,麻秆稍显黄色就收割晒干。因麻地大多是房屋周围的园子地,故习称“麻园地”。雨季农闲时,将麻置于雨中数日后剥皮,成粗麻线,与白色木灰混煮洗净晒干,成白色细麻线,然后放于织布机上织成宽约8寸的麻布。根据需要,将麻布剪缝成需用品,有帽、头帕、衣服、裤子、袜子、口袋等,少量出售,以自给为主。除此,还可将麻制成各种粗、细绳,从事农业生产。据调查,龙家妇女擅长种麻、绩麻、纺纱、织布,她们织的布,除能解决一家人穿衣外还有多余,有的妇女还搞编织、绣花、打草鞋等,并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白族地区至今沿袭的麻园地

各色编织原料

刺绣珍品——胸饰

毛制品,包括纺织品和擀制品。纺织品有“平板”和“人”字形两种纺织方法。“平板”即用经、纬线交织而成。双层平板叠织即成“人”字形。织成的布料可长可短,依需要而定。宽则因受织布机限制,一般为8寸左右。布料织成后,可染成青、蓝、绿等色,也可保留本色即白色,做长衫、头帕、腰带、挎包、褡裢等,具有耐用、温暖、美观等特性。擀制品有垫毡、披毡、背毡、毡帽、毡袜等。垫毡,状为长方形,根据需要,擀制大小。旧时,因白族地区不产棉花,白族大都用软毡做被子使用。垫毡具有防潮、保温性能,故使用垫毡,不易得关节炎。披毡,有男式和女式两种,形状略像梯形,上窄下宽,均用白色羊毛制成。男式上部褶折(表层黑色),毡口穿一条毛制绳索披时系结。毡腰制有一道与毡尾缘平行的线,线上每隔4寸~5寸缀一簇长约5寸的细须,每簇五条细须,用作装饰。每毡需用六七斤羊毛即可制成,女式即小披毡,无褶折,无腰道,四五斤羊毛即可制成,工序简单。披毡在白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具有多种作用,白天可作御寒、避雨和垫背,夜间可替垫毡做寝具。访亲友、找对象,可作装饰。因此,旧时成年人必备一毡。背毡,即背具,作背小孩之用,形为正方形,每毡用三四斤羊毛做原料。毡帽,即圆平顶帽,为圆筒状,外翻叠折为两层,夹层可藏钱币、烟斗、烟袋等物,深约五寸,状如钢盔,每顶用一斤左右羊毛擀制。每帽可戴几代人,表层积污垢,酷似穿山甲外壳,用之舀水,可防中毒;放入锅中煮,水可做药用。毡袜,形如无底桶,从膝至踝,穿时与鞋口相接,构成靴子,秋冬之际凉山一带白族穿之做活。擀毡的同时,又从事皮革加工,即用旧式制革方法加工畜皮制成软硬不同的成品,皮质坚硬者做鞋底,柔软者做皮衣、皮带、平袄、鞋帮。毕节小河一带的谢、龙氏至今较完整地保存着当时的制革皮灶。至明清之际,发展成为地方特产,做朝贡之物。1949年后,白族人民还普遍使用。近年,因大量引进细毛羊,土绵羊日渐减少,民间的毛制品也随之减少,白族地区的羊毛主要出售给国家作毛纺加工原料。白族民间的纺织品主要由妇女加工,毡匠则由男性充当,大多不脱离生产,仅在农闲时进行。少数毡匠具有专业性质,一年四季从事擀毡。过去,出名的毡匠是“阿武”,即白族人。民间谚语说:“擀毡的是阿武,披毡的是彝家。”

已进入博物馆的白族织布机

白族纺纱机

阿武擀制的披毡

竹器,主要有撮箕、背箩、圆箩、马箩、囤箩、篾篼、筛、簸箕等,多数男子均能加工。

篾器市场

白族普遍使用的竹编撮箕

工艺精湛的白族民间手编簸箕背面

据文献载,白族加工竹器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君长制时期。清中期以后,竹器加工业主要被“阿武”所继承。近百年来,男女老少均业余加工竹器,出售给远乡近邻,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方便。

铧口,据古书载,早在汉晋时期,“阿武”和“纳苟”(彝族支系)发明了冶炼技术,“冶金炼铜、打钢铸铁”。继后,曾出现过大批工匠。铧口的铸造,是冶炼的一个重要行业,从采矿、冶炼、铸造成品,都用自制的冶炼炉、风箱和模型,两人配合即可铸造。在冶炼方面,出了不少名人。毕节官屯区镇西大寨的谢相唐,先当冶铁炉师,在新开田、金银山等地开采铁矿,后来在梅花箐办铁厂,传经授艺,培养徒弟,颇有美名。清朝中后期,白族工匠从事铁制农具锄、耙、铲刀、菜刀生产者不少。大方理化新民村谢永兴加工的农具远近闻名,钢火好,不夹灰、不缺口。不但加工农具,还可加工剃头刀。理化果木赵银是有名的木工掌墨师,不但善于加工木器,如桌、椅、箱等,还能立高架木房。理化街上大地主高、王、曹等姓的住房,多为其建造。因“纳苟”和“阿武”有铸铧口等冶炼传统,故近百年,汉语以“铧口匠”称之,从中看出族称由行业分工演变的规律。随着冶炼业的发展,“阿武”又从事兵器的制造,在黔西北的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

竹编的鸡笼

竹编花箩

白族地区贡品——荞酥

另外还可酿造咂酒,加工荞酥,腌制火腿等。

锣钹响四方: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