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且唱且舞向天歌
所属图书:《锣钹响四方:白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章字数:0字

且唱且舞向天歌

以“歌”表达思想,以舞抒发意愿,是白族人民的传统习惯。凡遇婚丧、祭祀、节日和聚会,常饮酒高歌,以舞助兴。民间的民歌调、古歌调、喜事调、吊丧调,广为流传。清乾隆《贵州通志》说,“龙家”“春时立木于野,谓之鬼杆,男女旋跃而择配,皆以芦笙为伴”。时人歌之:

整装赴会

白族男女两情相悦

此古风至今尚存,如情歌是男女青年相邀上山谈情说爱的一种表达方式,热情、豪放。毕节鸭池、保河,威宁蛇街、小弯和赫章窝奔等地的情歌尤具地方特色。大方一带传统的歌舞,经后人加工归类,逐渐形成酒礼歌舞、花灯歌舞、龙灯舞等类型。

酒礼歌舞

酒礼歌舞是男女各二人,分为两组面对面站着,由一方手拉手,一边唱,一边按固定的舞蹈于左右旋转;曲终,另一方两人按以上步子舞姿朝另一方向旋转而舞。歌词内容大多表现青年女子离家出嫁,饱受不平向亲人哭诉,或青年男女奋起抗争,向往、追求自由和幸福等。通常是五字或七字式的问答句,曲调哀婉凄凉,悲悲切切,如泣如诉。周围观众随情节发展,齐声附和。唱到高兴时,手舞足蹈;唱到伤心处,泪流满面。这种舞蹈不需特殊场地、道具,在一些重大节日和送别时,均可自然而然地相邀而舞。

花灯歌舞

花灯是白族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艺术,其形式和内容,主要由“春日立木于野,男女青年旋跃而择配”这一历史演变而来。因此,所唱内容大都是男女相爱、婚姻自由幸福等爱情小调。演出时,丑角、旦角(称为干哥、干妹子)手执毛巾、纸扇,在乐队伴奏下,载歌载舞。每年新春,白族聚居区都有花灯歌舞(称为玩“小唱灯”),以表互相祝贺、喜庆新年。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小唱灯”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发展,成为集民间武术、传统小唱、新型曲艺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既保存了历史的内容,又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服务。因其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曲调通俗、舞姿简单,故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至今仍是白族群众的主要文娱活动。

龙灯舞

白族历史传说中有“耍龙灯入朝”和“身披龙甲”的内容,故春节期间有耍龙灯舞的悠久传统。每年农历正月,传统的白族龙灯队伍便组织乐队,扎制龙灯,到家家户户去恭贺新年,以灯会友。舞姿粗犷豪放,充分体现出剽悍、勇敢的民族气质,是一项集智慧、体力于一身的复杂文体活动。过去,执掌龙头的演员往往被视为了不起的年轻小伙子而受到姑娘的青睐。有的地方因经济条件限制,不能扎制较为华丽的龙灯,因陋就简耍“草把龙”来除旧迎新。

耍龙

白族民间乐器大体可分为吹拉乐器和敲打乐器两种。

木叶是运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天然吹奏乐器。过去,芦笙是婚丧、嫁娶或新春时节男女青年乐于吹奏的乐器。

唢呐主要用在婚丧场合,结合二胡、敲打乐器进行合奏。其曲谱变化较多,比较流行的有下方谱、草谱、花谱、二黄谱、倒扣、折子、应答谱、草戴花等,近似于同区域的汉族唢呐调。箫笛、二胡主要用于集会、节日、歌舞伴奏,如花灯演出等,有时作独奏工具使用。木叶主要用在男女青年谈情说爱交流感情时吹奏情歌、山歌等曲调。

敲打乐器主要在花灯戏演出、耍龙灯伴奏,打仗和婚丧聚会时使用。据黔西县《华氏谱》载:“龙家人于西望山,置长鼓以鸣众。贵西贵北打鼓庙,也设鼓悬钟。”毕节县朱昌谢氏的宗谱,有除夕击鼓迎新的记载。大方县长冲赵永香家,如今尚保存有两百多年前木鼓,演奏时敲打乐器,铙钹交响,锣鼓齐鸣,烘托出惊天动地的场面,有固定的乐谱节奏,有专用的表示敲打符号,如《十样景》等。

锣钹响四方: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