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服饰标记同胞情
所属图书:《锣钹响四方:白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服饰标记同胞情

白族的服饰,因复杂的历史演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同时存在着来自于地域或支系上的差异。

明朝初期的大方、毕节、黔西等地的白族(“南京人”)男子普遍束发,或戴帽或缠头巾,身穿大领大袖的古式衣袄,束宽带围腰,前长后短。部分穿迎风大袖的长袍,显示温文尔雅的书生气质。明代中叶后,普遍改为马尾束发扎髻盘在头上,不戴帽,身穿窄袖短衣,腰束围腰。儒生文士用青布头巾勒住前额。徙居水西后,特别是明末清初,逐渐有人散发,包青布长头巾,身穿短衣、大裤。《大定县志·洞蛮竹枝词》云:

这是对“狗耳龙家”头饰的经典描述。自民国始,服饰逐渐同于汉族,至现在,与汉族服饰无差异。

服装分为“便服”和“礼服”两类,“便服”为大领大袖上装和短裙装;“礼服”称“白素衣”,是娘家在女儿婚前准备的专供婚、丧之用的珍贵衣服,分彩色和白色两面。彩色面用于婚事,用红、黄、青、黑、白等色绸布,剪成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若干同等小块,按纵横规律拼缀成方领口的五彩斑衣,领口、袖口和襟边用绣古式图案的花边大镶大滚,胸前、背心绣有各种各样的瑰丽花朵。白色面用于丧事,用白色绸布制成。

妇女服饰的演化较缓慢。明初,以青丝细带扎双髻,插簪子,耳坠银质耳环,身穿大领大袖上装,腰束百褶长裙,手戴玉镯、戒指,脚穿莲瓣式绣花尖鞋。明代中叶后,逐渐演变为青布绾发辫盘于头,插簪子,有的戴青布帽子,有的用青布盖在头上,前额束有绸质细带,上钉银质品或五色药珠。

男式马甲

身着盛装的白族男子

“南京人”女式礼服“白素衣”彩色正背面

明末后,因生活环境改变,服饰随俗而易,头上盘发辫,缠青色长头巾,身穿反托肩花袖口长衫,腰束大带。清末民初,未婚女子脑后垂独辫,已婚者将发辫挽髻插横簪或直簪。身穿青色或蓝色短衣长裤,束围腰,后演化为头蓄披肩短发,身穿短衣长裤,束长围裙。目前,仅部分老年人仍按习惯挽髻、缠头巾,穿长衣服。

白族(“龙家”),古代有“大头”、“狗耳”、“马镫”、“曾竹”等源于民族压迫而带有歧视性的支系区分,同时有黑白之说。“支系”与“黑白”之分,均可在装饰上表现出来,即头饰区分支系,服饰区分黑白。据道光年间的《大定府志》、《峒蛮竹诗词一百首》记载,在清代前,服饰多姿多彩,黑龙家妇女青衣短裙。(宣统)《贵州地理志》卷三载:“大头龙家在镇宁、普定,男竹笠,妇女穿土色衣,系青衣短裙。”白龙家白短衣,长筒裙。(乾隆)《黔西州志》载:“侬家,厥性颇淳,衣尚白色。男髻向前,青带勒额;女髻青带绾发其首,衣短裙。”《大定县志·洞蛮竹枝词》说“马镫龙家”:

描写妇人头饰为:

传统女装

“南京人”花鞋

手工绣花鞋

至民国后,古装逐渐消失。

白族(“七姓民”)初来贵州时,服饰无从知晓。大约自清初起,妇女头缠黑帕子,左或右侧留出不长的絮缕部分,身着长衣服,脚履古代鞋袜相连的翘首鞋,衣鞋均镶有花边。男子穿大襟衣宽裤脚裤子,多为青、蓝色,无花边,鞋样与妇女相同,无花边。清晚期后,服饰有所改变,头缠包头,不拖絮缕,衣服已无花边,翘首鞋改为布鞋,鞋袜分开。

白族青年男女装

当代,威宁县小海、三道河、金海、蛇街、严家和水城、盘县等地白族服饰逐渐趋同于当地汉装。如今,只有七八十岁的老人穿长衣服,中、青年人已无穿长衣者。威宁东部的盐仓、金钟、二塘和赫章县的白族,服饰与当地彝族相同。

无论何地,过去白族服饰的原料多系自织麻布,后从外地购买土布,少数人则用稀奇的“洋布”。颜色多以青、蓝色为主,掺有较鲜艳的红、绿等色。装饰品主要有手镯、耳环、绾簪等银器。随着时代的发展,服饰的原料、装饰品等发生了巨变,已无民族特征。

收割苦荞

锣钹响四方: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