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族而居亦散居
贵州白族人口的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同时显现出大范围的共同区域特征。从地方志史记载看,元、明、清三代,省内遵义、毕节、六盘水、安顺、黔西南、黔南、贵阳等地州市均有“僰人”、“白儿子”或“七姓民”分布。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载,黔北、黔西北、黔西南和滇、川交界处都有“僰人”杂居。(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说,普安州有“僰人”,诸部落语言不相通,常以“僰人”为“通事”译之。又说普定、镇宁、普安都有白族散居。这种分布格局延续到清代末年。
据《大定府志》载,清中晚期的大定府有白族分布的地方为今大方县百纳区撮坝乡、朋程乡,鸡场区在拱乡,理化区理化镇、小屯乡、长春乡,马场区果宝乡,坡脚区长冲乡,双山区文阁乡、毛栗乡,响水区大寨乡、白泥乡、大道乡、响水镇,达溪区高视乡、坝子乡,飘井区上坝乡、八堡乡、果帮乡,长石区张大乡、隆里乡、果瓦乡;织金县八步区沙桂乡、茶店乡,以那架区果永乡;纳雍县龙场区羊场乡、阴底乡,维新区董地乡、东关乡,治昆区建新河乡;毕节县朱昌区木来乡、双华乡,鸭池区保河乡;金沙县安乐区大田乡。另载,“平远州(织金)向化里诸寨中,有‘侬家寨’(今白族)四处;慕恩里诸寨中,有‘侬民寨’二处;兴文里诸寨中,有‘谢家寨’、‘赵家寨’(均为白族)各一处。黔西州黔兴里,寨十九,‘侬民寨’一。”《安顺府志》说,普定十二营有“龙家”,分黑、白两种。十二营即今普定县魏旗乡一带,现今仍为白族(“龙家”)聚居地。
白族村寨
威宁、赫章、水城的白族(“七姓民”)来乌撒后,一直定居今威宁草海一带。至今相传,张家住火星塘,苏家住宰羊坡,赵家住小北屯,李家住海子边和三关庙。白族李姓有三种李,同姓不同宗。其中一李,白语称之为“巴底家”,“巴底”即“巴底侯吐”,指威宁草海,姓氏来源于地名。白族七姓中,现无杨、钱两姓,许姓极少,不知这三姓初来乌撒时定居何处。
明末清初,白族由草海周围陆续迁移下乡。据苏氏谱书载:“领致化里毛拖倮等处地方。”主体部分聚居于小海镇响水一带至羊街之间的半凉山地带,彝语称“罗举迷”意为白族所辖地区,汉语则称“七姓民梁子”。少部分迁到金钟、龙场、盐仓等地。今张、李、苏、赵几姓人口较多。杨姓于数十年前和张、李、苏几姓中的一部分迁到今赫章青山、新发和水城及云南宣威等地,钱姓去向不详。张姓主体部分从威宁城火星塘迁移下乡后定居三道河、蛇街、羊街;苏姓主体部分从宰羊坡迁到今小海响水一带定居;赵姓由北屯迁到今金海乡的“夷着迷”,最后定居今蛇街乡的赵家院和坡头上。三李可相互开亲,习惯上称蛇街子的李家、板仓沟的李家和沟头山的李家。蛇街子李家又叫“巴底家”,系此李姓落居乌撒的第一地点后,从草海附近迁居三道河附近,久之散居今蛇街、严家等地。板仓沟李家始居盐仓府附近板仓沟,有部分于清代迁往云南宣威县倘塘兴龙村,一支迁居今蛇街、金海一带。沟头山李家迁到今金海一带后,又有一支迁居金钟。
白族村寨一景
从现在的分布看,白族张姓主要居住在蛇街、羊街、结里、三道河、幺站、金钟、金海,苏姓主要居住在小海、严家,李姓主要居住在蛇街、金海、金钟等地,赵姓居住在蛇街、抱都。
白族中,散居在大方一带的段氏、纳雍一带的尚氏和盘县一带的杨氏,人口较少,既不属“龙家”人,也不属“七姓民”。据谱书载,大多属明清之际或从军或做官或经商而从云南大理迁居贵州。如段氏,从大理迁至播州(今遵义)做官数代后,移居今大方等地。白族人口少而分布面广,历来散居于彝、汉地区,故与彝族、汉族结成不可分割的关系。从文献记载看,清代前期的贵州西部,有不少的“白儿子”分布,但到清代末年,大多融入彝族和汉族,只留下“白泥屯”、“白儿寨”等地名。白族谱书上常有“汉父夷母”的记载,证明白族融入彝、汉民族,具有普遍现象。据统计,威宁白族与彝族的通婚,绝大多数是白族姑娘嫁给彝族小伙;与汉族通婚,全部属白族姑娘嫁给汉族小伙。白族与彝、汉民族通婚所生子女,其民族成分大多报彝族和汉族。长期与异族通婚的结果,因“你中有我”而自行更改民族成分者,也时有发生。威宁盐仓附近的民乐村彝族李家,四代前以白族自称,后因与彝族通婚而改族称为彝族,至今沿袭;团结村的彝族苏氏和板仓沟、花渔洞的汉族苏氏,与白族苏氏有同祖分支的传说,但族称至今未改。
民居小巷
白族人口少的另一个原因,是内部的通婚范围狭小引起的血缘近亲危害。据威宁自治县三道河的汉族老人说:“过去的三道河上下‘七姓民’很多,由于‘网兜亲’,后来都败了,现在只有两支了。”所说三道河“七姓民”很多的历史不过百余年,可见血缘近亲之危害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疗卫生事业改善,白族人口不断增加,经过“返本归原”的认定和民族识别,白族人口达到12万多,毕节地区白族人口位居少数民族第三位。
贵州的白族,主要分布在毕节市、六盘水市和安顺市,以大方、毕节、织金、纳雍、黔西、威宁、赫章、水城、盘县为聚居区,与彝、苗、汉等民族杂居,大散居小聚居,以散居中的点状分布为特点。贵州的白族识别认定族称较晚,故对白族迁徙史的研究尚处在初始阶段,而且由于文献资料的相对缺乏和考古资料的奇缺,迁徙史研究的进展较慢、难度较大,并且存在着争议。大致说来,贵州白族由古“僰人”、“西爨白蛮”的遗裔,“爨僰军”和“龙家”、“南京人”后代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