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爨僰”将士留贵州
所属图书:《锣钹响四方:白族》 出版日期:2014-06-01

“爨僰”将士留贵州

忽必烈于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率军南下,破灭大理段氏政权,将大理国的军队编为“爨僰军”。部分军人受蒙古军重用,再次统领“爨僰军”,向云南东部和贵州西北部征讨,并留居乌撒(今威宁)、播州(今遵义)、水西(今大方)及于矢部(今盘县及黔西南大部)各地,东至湘西一带。

“爨僰军”

“爨僰军”有两种不同解读。一种意见认为,“爨僰”指乌蛮和白蛮两个族体,“爨”指乌蛮,后发展为彝等民族;“僰”指白蛮,后裔为白族。“爨僰军”就是彝族和白族的联合军队,作为军队,不可能是纯而又纯的单一民族构成。另一种认为,“爨僰军”就是白蛮组成的军队,“爨僰”就是大理国统治部族白蛮不同时期的重叠名称,把“爨僰军”说成乌蛮和白蛮的军队是一种误解。

当时云南的土军中,除“爨僰军”外,尚有“摩些军”。摩些属乌蛮种族,但并非在“爨僰军”内,亦证“爨僰军”之爨字非指乌蛮。“爨僰军”,亦作“寸白军”,“僰”转为白,“爨”又转为寸,是化繁为简。“爨之为寸始于元代”。今云南腾冲寸氏族谱中有改姓的记载。这些“爨僰军”,“取夷女为妻”,繁衍后代。清乾隆《弥勒州志》卷二十一说:“僰人(即白人),始为大理王,分居诸帮,夷人尊之为长。”《白族简史简志合编》说:“元代白族主要聚居于大理路和鹤庆路,此外中庆路、威楚路、元江路、永昌路、腾冲府、建昌路及乌撒(今威宁)、于矢(今盘县)都有白族的小块聚居地或杂居。自唐宋以来,随着南诏、大理国政治势力和军事屯驻以及云贵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许多白族迁到上述各地,并逐渐定居下来。”据史载,今滇、川、黔连接地带,早在元代以前就有白族杂居于其他民族之中。

忽必烈移师向北降服边夷各部时,“寸白军”充当蒙古军前锋,其中一支进驻乌撒,一支进驻普安,监视新降服的彝族首领,维护这一地区的统治。宝祐六年(1258年),驻守云南的蒙古军统帅兀良合台奉命调集收编的白人军队,向南宋腹地进攻。当攻下潭州(今长沙),于鄂州(今武汉)同忽必烈会师后,“寸白军”即被遣散,大部分退回滇东和黔西北地区,融于屯区的屯民中,成为今天贵州的白族先民,少部分留居湘西一带,后裔发展成为今天的湘西白族。

黔西北风光

元王朝建立后,为巩固对边夷地方的统治,不仅大封土官,而且在重要地方加强军事力量,乌撒、水西、于矢属于加强统治的重点地区。黔西北的军队,除常备军外,其余沿用已开辟的屯区实行屯驻,致使原来的屯民失去土地,散居在其他民族中间,后渐习居住地的民风,成为“能通诸夷语”的白人。考释今毕节市和六盘水市的地名,无论汉语和其他民族的语言,均有不少地名与元代的白人有关,如“白泥塘”、“白泥屯”、“白儿子水井”等地名,显然是白族人居住过的地方。有人考证,“毕节”二字属白语地名,似有道理,可深究。“爨僰军”行军路线如下。

锣钹响四方:白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