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遗址在整个清水江流域均有发现,因三板溪电站建设的原因,上游是否存在新石器时代遗存不详,可以确定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的有锦屏亮江遗址第六层、天柱远口坡脚、学堂背、越山背遗址,白市仙人洞遗址、辞兵洲遗址Ⅲ区第三、四层和Ⅱ区第三层、盘塘遗址第一地点第二、三、四层和第二地点的第四、七层。
亮江遗址第六层出土石器仍然以打制石器为主,采用锤击和砸击法加工,包括石核、石片和石质工具,以石片为主,石质工具包括砍砸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其中以石片刮削器最多,分单边、多边和不规则形几类;磨制石器仅见一件石凿,通体磨光;陶片仅有几片,较破碎,夹粗砂,黄褐色,饰绳纹。
坡脚遗址以新石器时代遗存作为主体堆积,包含物多为石制品,少数为陶片。陶片少而碎,主要为夹砂陶,泥质陶极少。陶色有红、红褐、灰黑、褐、黄褐、灰褐、青灰、灰白、黄白等多种。器表多有纹饰,以绳纹最常见,其次为戳印小(长)方格纹,还有弦纹、划纹、兽面纹等,多见以戳印的小方格纹组成条状纹和各种形制的图案,可辨器形有钵、罐、釜等。
学堂背遗址(中团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很少。陶色以褐陶最多,红褐陶和灰黑陶次之,还有青灰、红、黄褐、黄白、灰褐和灰白等。素面居多,凸点纹和绳纹较常见,还有少量戳印纹、刻划纹和镂孔。器形有圈足器、釜、罐等。与坡脚遗址相比,红褐陶比例大为增多,出现陶胎厚度超过2.3厘米的陶器。出土石制品近1300件,占遗址出土遗物的绝大多数。除一件磨制石锛外,其余均为打制石制品。石料种类及石制品的制作技术与坡脚遗址表现出极大的一致性。
越山背遗址出土和采集石制品90余件。石料来自于附近的河漫滩,主要为轻微变质的长石石英砂岩。此次发现的石制品均为打制,石制品包括有坑疤的砾石、石片、石核和石器等几大类。石器有刮削器、砍砸器和盘状器。总体看,越山背遗址发现的石制品特征与坡脚和学堂背两遗址基本相似。
仙人洞遗址仅出土螺壳数枚、绳纹陶片3片、磨制过砾石1件,动物骨骼2片。
辞兵洲遗址Ⅲ区第三、四层仅出土少量夹粗砂的素面或粗绳纹陶片,磨制石斧数件和大量的打制石块、石片。辞兵洲遗址Ⅱ区第三层出土文物万余件,除石砧外,还出土较多石锤、砺石等制造石器的工具,以及丰富的砾石原料、石制品及其半成品与废料等,其间杂有少量陶器碎片。石料以砾石为主,有极少量页岩和燧石。其种类有石锤、石砧、砺石、石核、石片、断块、石器等,以断块和石片居多。较多采用锐棱砸击法打片。石器以打制者为主,体型较小,多为砍砸器,另有少量刮削器,其刃部多经数次加工。磨制石器分通体磨光和刃部磨光两种,以后者为多。通体磨光的石器凡5件,石斧1件、石锛2件、石镞1件,半成品1件。陶片较少,多为红褐色夹砂陶,质地松软酥脆。纹饰以素面为主,有部分细绳纹。陶片多呈鱼鳞状,仅见口沿1件,敞口、高领。
盘塘遗址第一地点第二、三、四层出土少量磨制石器以及大量的打制石块、石片、陶片。陶片的陶色有红褐、褐、黄褐、灰黄、灰白等,以红褐色为主,褐陶和灰黄色陶次之,极少灰白陶。纹饰以素面为主,压印和戳印纹次之,包括平圈点纹、戳印篦点纹以及由之组合而成的平行带状纹、连续波折纹等,另有少量绳纹和划纹。陶器多泥片贴塑法制作,器类有平底、圜底、圈足器,可辨器形有釜、罐、圈足盘等。出土石器以打制为多,以石片为多,二步加工痕迹较少,应多为打下来的废片,出土磨制少,多数仅磨制刃部。
盘塘遗址第二地点共清理灰坑30个,其中29个为新石器时代遗存。其形状有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等,以圆形居多,遗物即较集中地出于灰坑内。开口于四层下的房址1座(F1),仅见规则排列的柱洞一排6个,单个柱洞直径约20厘米,形制为长方形,推测其居住形式为排架式木构地面建筑。所出遗物为陶片和石制品数千件。石制品分疤砾石、石核、石片和石器等类。砾石原料较多,利用率较低,多废料。石核分零台面、单台面和多台面,石片多采用锤击法由石核或扁圆形砾石打片产生。石器常见砍砸器和刮削器,以砍砸器最多,不见尖状器。其中的盘状砍砸器形体较大,且经过多次加工。磨制石器较少,有斧、凿、锛、钺等类,多数磨制粗糙,仅见一件石钺采用了对穿孔技术。从出土石的制品情况来看,依然是以废弃石片为多,有二步加工痕迹者较少,部分石片经多次打击成石器粗胚,胚料也仅少量有磨制痕迹,整个工地出土成型无破损磨制石器近零,由该现象推测盘塘遗址的性质可能为石器胚料加工地点。
陶片数量较多,因出自灰坑,未见完整器。陶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极少。陶色有红褐、褐、灰褐、黄褐、灰黑、灰白、青灰、灰黄等,以红褐色为主,褐陶和灰褐色陶次之,少量黄褐陶,极少灰白陶。纹饰以素面为主,压印和戳印纹次之,包括平圈点纹、戳印篦点纹以及由之组合而成的平行带状纹、连续波折纹、凤鸟纹、垂帘纹和兽面纹等,另有少量绳纹和划纹。压印和戳印纹一般施于口沿外侧至颈肩部,绳纹常见于腹部。陶器多泥片贴塑法制作,器类有平底、圜底、圈足器,可辨器形有釜、罐、钵、支脚、圈足盘等,以釜罐类为主。
清水江流域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从目前情况看,仙人洞遗址属于洞穴遗址,其时代应为最早,但因其出土器物太少,同其他文化是否有传承关系不详。而辞兵洲漆树脚遗址和锦屏亮江遗址相似,出土多打制石器,陶片仅素面和绳纹两种,仅磨制石器的种类上有一定差距,有可能属于同样的文化系统中不同时代的产物。
远口坡脚遗址、越山背遗址和学堂背三处遗址发现有新石器时代遗存,出土石制品9000余件。石料绝大多数来自于附近的河漫滩,以轻微变质的长石石英砂岩为最多,还有极少量的脉石英、细砾岩、粉砂质的石英砂岩和水晶。石制品按加工技术的不同可分为打制和磨制两大类。其中打制石制品占绝大多数,包括有坑疤的砾石、石片、石核和石器等几大类。有坑疤的砾石包括石锤和石砧。石器中刮削器为多,砍砸器次之,盘状器再次之,尖状器较零星。还有端刮器、凹刮器和修背石刀等。遗址中还见有较多的断片和断块。磨制石器数量较少,种类有石钺、斧、锛、凿等,形体多较小,另见有磨制石器的坯材及砺石等。 [1]
坡脚、学堂背遗址的出土陶器类型多为罐、釜,圈足盘和钵为各自遗址所特有,陶片多刻划和戳印,但二者之间有明显区别。
参考湘西地区已发表的考古学资料可知,盘塘遗址所出石制品与陶器的风格与沅水流域高庙文化所出者相近,特别是陶器的器类、装饰风格(由戳印蓖点纹组合而成的凤鸟纹、垂帘纹、兽面纹)等与黔阳高庙遗址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它们应属同一考古学文化无疑,即高庙文化系统。其时代约在高庙文化的中期偏晚阶段,即距今约7000~7500年左右。除盘塘遗址外,远口坡脚、越山背遗址从出土石制品和陶器形制及纹饰看,坡脚遗址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也与湖南高庙文化的中晚期有密切的关系。其年代应基本相当。学堂背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年代要较坡脚遗址稍晚。另外,从石制品和陶器的特征看,学堂背遗址所见的这类新石器时代遗存亦与同一时期的湘西地区存在密切文化交流。
[1] 于孟洲、白彬:《贵州天柱史前遗址群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10年6月18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