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印象
清代嘉庆重修的《一统志》中有:柱石山“在天柱县北十五里。上有石如柱,县以此名”。使得初次听到天柱县的人往往会误以为它是一个傍山城市,因山而得名。其实不然,天柱县建置的时间是相当晚的。明以前为天柱靖州辖地,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五月置天柱千户所,亦属湖广靖州。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巡抚江东之在《请改设县治疏》中说:“伏愿陛下明烛万里夷情,俯念边陲重地……设一天柱县,而未归之苗咸化。” [1] 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首任天柱知县朱梓在凤城镇石坪村东的“石柱岩”上题写了“石柱擎天”四个大字,是为天柱县得名之始。
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天柱县是贵州的东大门,距离省会贵阳市约350公里。不过,当时贵阳到天柱的路当时走得很漫长。因为玉凯高速正在建设,前往天柱的老路是异常繁忙和拥堵,整个车程接近9个小时。
出发前,因麻江县文管所提供了一个考古线索,我们从贵阳出来顺道便先去了麻江县。
麻江县在进行学校建设的时候,校方发现了比较奇怪的墓葬。我们在麻江文管所聂凯华所长的带领下去查看现场,但是由于整个时间相距较长,该墓葬已经回填,只能向聂所长了解一下具体的墓葬信息,但它是否是一种特殊的埋葬习俗,我们也无法讲清楚了。
从麻江出来到达天柱的时候,已经是晚上的九点多钟了。天柱县文管所的同志非常热情,他们随同主管文化的县长一起来到距离县城十多公里的断桥接我们,从未受过这一礼遇的我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深深地感觉到苗侗人家待客的热情。
可能是因为初秋天气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到的时间太晚了,初到县城的我们感觉到车窗外朦胧中有一种水乡的感觉。可能是因为县城里建设并不多,新的城区部分也未能建设,当时的天柱县城给人比较老旧的感觉,在萧瑟的氛围下别有一丝古典韵味。
同贵州许多县一样,天柱县文管所仅有两位工作人员。姚所长是一位五十余岁的老文物工作者,或许是因为干文物工作常年在野外的原因,看起来很有精神,略略的带着一点沧桑的感觉;他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高手,据说管乐吹得很好,还出了些教学小册子,教出了许多学生,在整个黔东南都有相当大的名气。另一位工作人员就是天柱文物管理所的杨仁炯,因姚所长工作上另有他事,此次调查工作便由他一路陪同我们,他二十八九岁,个子有1.8米,看起来十分的精神和帅气,又非常的健谈,经过一些时间的接触,我们都叫他“炯哥”。他的语音里有着浓浓的黔东南口音,起初和他沟通很困难。后来在清水江调查工作的28天里,他同我们在一起生活了大半的时间,互相之间便很熟悉了,语言交流也基本没有问题了。从“炯哥”那里,我学到了一些黔东南方言,记得有一次发掘时,当地请的民工还以为我是黔东南人,自己想想也觉得很有意思。
[1] 《贵州六百年经济史》编辑委员会编:《贵州六百年经济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