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初闻清水江
所属图书:《仰望沅水——清水江考古记》 出版日期:2014-07-01 文章字数:1628字

初闻清水江

贵州的野外考古工作同全国大多数省、市的考古工作一样,在每年最冷和最热的日子都是很少去野外的。2004年8月初,贵州最热的日子刚刚离开,当身心还在感受着贵阳的凉爽的时候,清水江流域托口、天柱、卦治三个水电站的文物考古调查任务悄然而至。

清水江系湖南沅江上游干流,横贯贵州省东南部。它发源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邦水的斗篷山南麓青杠坡;经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麻江、凯里、黄平、施秉、台江、剑河、锦屏、天柱八县市后,进入湖南境内的会同、黔阳两县后汇入水,称为沅江;最后进洞庭湖入长江,全长共500多公里。清水江流域位于麻江、凯里、丹寨、黄平、施秉、镇远、三穗、天柱、锦屏、黎平、榕江、雷山、剑河、台江等县市,流域面积约为14883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南哨、瑶光、八卦、亮江、洪洲。其为贵州境内第二大河流,主要生活的世居民族为苗、侗,明、清时期才有汉族及其他民族迁入定居,是一个民族氛围很浓的地区。

20世纪90年代以前,清水江流域因为基本建设较少,多为主动进行的一些小规模的调查或发掘,因此考古发现的多为一些小型的墓葬和古建筑,其中著名的如镇远的青龙洞、锦屏的飞山庙、天柱的宗祠建筑等等。该流域地下考古的线索最先来源于江中的淘金者——1989年12月8日那天,三江镇平金村村民吴恒武等人在亮江平金电站水坝下游的牛圈塘淘金时,于河床6米深处的岩隙间发现了一批青铜兵器及生产工具 [1] ,其中剑3件、矛1件、镞1件、钺2件、锄1件,共8件。剑有中原式剑和巴蜀柳叶形剑两种;钺有两种,一件为越式的“靴形钺”,另一件形制普通,其銎部装饰有勾连雷纹与复线锯齿纹;锄上则装饰有牛头形纹。这批文物有着滇文化和贵州赫章可乐出土文物的特点,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对于贵州考古学界来说,这次的发现首先揭开了清水江流域古文化面纱的一角,给我们展现出黔东南地区古代文化中相当重要的一页。不久,在发现青铜兵器和工具的地点河床下,又出土了一批西汉时期的铁斧和铁刀,还有战国时期的青铜剑等文物;在亮江上游的隐江也发现了青铜剑。这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将贵州考古工作者的眼光吸引到清水江流域来。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原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在清水江流域进行了规模较大的考古调查工作。自1989年首次发现青铜兵器以来,到2004年清水江托口、天柱、卦治水电站文物考古调查期间,在清水江流域陆陆续续的淘金过程中发现了数量极大的青铜兵器,有线索可以确认的不下200件,还有更多的青铜兵器流入湖南等地。

亮江出土青铜器器形图

目前,清水江流域已知青铜器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青铜兵器被省博物馆征集,一部分依然保存在当地民间收藏家手中,还有一部分因为其他原因辗转流失了。这些因为淘金而越来越多被发现的战国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对于考古工作者和历史工作者探寻清水江流域战国秦汉时期的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为了发现同战国秦汉时期对应的遗址或墓地,贵州省文物考古工作者早些年间数次对清水江流域进行了文物考古调查,但都未能发现该时期的文化遗存。曾经考虑清水江中出土青铜器是否可能是同时期的遗址或墓葬因为古河床变迁移动所掩盖,20世纪90年代末,贵州的考古工作者们曾经设法截取了一段河流进行发掘,但除砾石河沙堆积外,未能发现任何同时期文物或人类生存迹象。数次努力的结果,并未能解决清水江流域考古学文化的具体问题,那悠悠的清水江,依然将它远古的神秘面纱裹得紧紧的。

下去调查之前,同队的飞哥跟我们聊起了清水江历年以来所做的一些考古工作的具体情况,毕竟我们都没有参加过以往任何一次清水江流域的工作,对它还是有很大的陌生感。他却很有信心地告诉我们:“清水江考古调查最激动人心的发现就要到来了,我深信我们这次工作会有很重大的发现。”的确,清水江考古调查发现的惊喜随着我们的工作迅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快得让我们都有些措手不及。


[1] 熊水富著:《锦屏亮江出土一批战国青铜器》,引自《贵州考古四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仰望沅水——清水江考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