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盘塘烂草坪
所属图书:《仰望沅水——清水江考古记》 出版日期:2014-07-01 文章字数:1549字

盘塘烂草坪

顾城在《一代人》这首小诗中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1] 而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我们的眼睛不仅仅用来寻找光明,也在寻找遗址或者墓葬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虽然据传说,旧社会厉害的盗墓者通过嗅土壤的味道就可以判断是否有墓葬,通过观察地形、地势就能发现相当重要的墓葬或者遗址;但对于经过短短数年学习就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的我们来说,这个仅仅是个传说。但这也给了我们启示:那埋藏在地下数千年的文化遗物,那随之而来给人以发现的惊喜,对于我们来说,只能是依靠我们的眼睛来观察,所谓眼观为实、耳听为虚,所以进行考古调查工作时必须做到以下四点——即老一辈考古工作者总结的“四勤”——腿勤、眼勤、手勤、嘴勤,依靠自己的眼、腿、手、嘴这些感官来观察事物,去寻找到地层中的轻微的线索,由此去推导更大的发现。

白市是天柱县相当大的一个镇子,跨河与江东乡相对,相比起来,白市镇要繁荣得多。但是在600年前,江东乡依靠清水江江边的特殊地位,在湘黔经贸往来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那时,白市还默默无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白市渐渐地发展起来,它的繁荣,代表了江东地位的衰落。

在白市调查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雨。对于我们考古调查来说,雨水很多的时候有时是好事,因为不同时代生活的痕迹留在地层中,我们可以通过地层堆积的情况寻找出文化遗物来,以确认古人类遗址或其他遗存的存在。因此,遗址地层同文化遗物的对照才是我们调查发现可以依凭的证据。譬如,如果在江边台地上发现有陶片的存在,但是却没有地层的存在,那么,或许这些陶片可能就是通过洪水或者人类行为等方面的原因搬运而来,虽然发现也无法确定遗址的存在。下雨时,浸湿了暴露的断面,远古文化痕迹会更加明显。因此,我们在雨天出行调查,目的地就是清水江边那几个漂亮的台地。

沿着晚期人类为通航或者通行在山崖上开出的路,我们向着第一个目标——盘塘烂草坪行进。途中,靠近江边的一个较大的台地上有4~5个近现代的窑址,因为取土,暴露出一个很大的断面,但是断面上很纯净,没有遗物也没有地层的痕迹。看到这个情况,失望是在所难免的。

烂草坪台地很大,高出江面约十米,两侧各有冲沟一条,中间平整,居住的人也不多。我们到达后就开始在台地的周围寻觅起来。时间不长,我们就在台地边缘断面上发现陶片和地层。陶片很小,但是上面有比较复杂的纹饰,在贵州工作期间还没有发现过。心情随之激动起来,或许这是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的发现。随着调查面积的扩大,我们在江边又发现了一个残窑址和更多的陶片、螺壳。更大的发现则是在台地上,当地村民修建的房屋后土坎断面中密密地分布着厚达20厘米的陶片,昭示着这个遗址文化内涵的富有。我们将陶片同飞哥携带的湖南高庙文化的简报对比之后认为,这个遗址很有可能是高庙文化性质的遗址。如果是高庙文化的遗址,它距今的年代将超过6000年,可以说是贵州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一个重大发现。

盘塘遗址全景

为了分析清楚这个遗址的外延范围,我们在继续拓宽调查范围的同时,对发现的残窑址也进行了清理。窑址的面积不大,因为靠近江边,长年的水土流失,使得它仅剩下窑室的一部分。由于残缺厉害,加之可能使用的时间也不长,因此,发掘中也没有发现太多的东西,仅仅发现了一片素面陶片,由此可以推测其年代大致应该在汉代之前。

盘塘遗址与清水江

盘塘遗址残窑址清理情况

到下午四点左右,我们基本摸清了整个遗址的情况。遗址位于江边的1级阶地上,面积约有4000平方米。在遗址北侧冲沟过去的地方,我们又有了新的发现,那里有一些窑址,我们采集到窑中烧制报废的残件和窑具,根据其形态大致推断其年代应该在元代以前,这个窑址是清水江流域发现的第一个瓷器窑址,在贵州也是首次发现。


[1] 顾城:《一代人》,引自《顾城诗集》,鹭江出版社2008年8月版。

仰望沅水——清水江考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