坌处和三门塘
从远口镇向上游走,就是坌处镇,它是天柱的历史文化名镇,同时也是我们在天柱县调查的最后一个镇。早在明清时期,坌处镇就是远近闻名的木材集散地,商贾云集,络绎不绝,经济贸易盛极一时,成为享誉湘黔的著名集镇。在它的管辖范围内,现存有数量众多的古建筑群,具有代表性的有刘氏宗祠、王氏宗祠、南岳庙古碑群、印子屋等等,但最有名的,还是三门塘。
三门塘,位于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村,它坐落于清水江畔,由三门塘、三门溪、乌岩溪和喇赖寨等4个自然寨构成。村民全是侗族,是天柱境内开发较早的侗族村寨。飞哥因为妻子工作的原因,先后来过三门塘几次,在调查的途中,已经向我们推荐了多次,所以在没有接触到它之前,我们就已经闻名久矣。
三门塘全景
沿着江边的小路来到村口,村口距离水面并不很高,大约20多米,寨门是木构建筑——其实整个侗寨也多是木构建筑,原木的色调在自然的山野中矗立,有着一种融入自然的感觉,心中油然生出一种对侗族和侗族文化的感触和理解——亲水、近自然。寨门的两侧各有一排供人休息的木条凳,建造得很是简单,就是原木去掉树皮,两端各有一个腿支撑而已,但这简单中透露出的更多的是随意随心的人生态度。平日里,木条凳上是人们聊天谈心、展露自己心扉的地点;行走累了,它是人们自由休憩的地方,坐下来,喘喘气,吸一支烟,惬意地放松自己,微微的河风吹来,人便醉在这美景之中了。
寨内左手有一个简易的石砌碑亭,几通道光时期的青石质地碑刻保存很好,距今已经一百五十余年了,字迹清晰宛如才刻出一样。寨子的年龄已经很大了,根据族谱记载已有500多年,但漫长岁月对它的改变并不大。村寨四周古木参天,文物古迹的数量众多,它有着两座宗祠、二十八栋四合院建筑、五座明清古码头、六座石桥、二十余眼古井以及三百余通各种古碑。走在三门塘的石板路上,感觉到的是洁净、是不染纤尘,让人有一种想脱掉鞋子在上面走的冲动,花阶路、石板板、栏杆、走廊,错落有致,水边人家的生活乐趣,让我们流连忘返。看到这一切,心中跳出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水的柔美和自然在这一刻极度进入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灵也进一步蜕变和升华。离开三门塘,我们带走的是亲近自然、贴近山水的心情,那是心灵的升华。
从三门塘出来,我们还去了对门码头。该码头又称三门溪码头。作为临水贸易集镇的坌处,数个码头中最有名的就是这个码头。它位于清东岸,建于乾隆年间。以条石铺砌,宽12米,长8米。其上建有二十余级青石踏跺通往三门溪寨,是清代乾隆年间或者更早的时代修建的。时至今日,老码头早已不再繁荣,它也成了一个简单的小码头,不复有特殊的意义,但是它那依旧恢弘大气的格局,告诉我们这些来访的旅人,它曾经是坌处200余年兴衰繁荣的见证者,在它的身边,悠悠的清水江曾经演绎过许许多多的烟云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