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山背和坡脚
越山背遗址近景
晨起,太阳在慢慢上爬,吃完早餐的我们便乘车对清水江左岸台地较好的地段进行调查。越过山背就是第一站,它位于远口镇六池村清水江西岸一级阶地上,也是一个大型的砖瓦生产地点,他们生产的瓦片背后多模仿绳纹瓦刻画有细细的纹路。在这里捡拾到的新的瓦片火气十足,不会影响我们对年代的判断,但是不巧的是我们先发现的是几年前废弃的一些碎瓦片,看到它们,先是很激动,继而就是疑惑,总是感觉不大对头,不像是汉代的东西,但是感觉现代人烧制瓦片也没有这种类型的。炯哥先期往瓦窑那边过去了,一会在那边叫我们,我们以为他有新的发现,过去后就看到那一排排放好的“绳纹瓦”,一下子就明白了过来,对于这些瓦片就失去了兴趣,按部就班地在取土地点进行观察,并没有发现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抬眼向江边看去,地形是相当不错的,可惜没有任何收获。失望之下飞哥和小陆向公路对面的一道土墙走去,打算观察一下是否为夯土墙体,结果很让我们大吃一惊,整个“土墙”其实是遗址堆积形成的,厚度接近两米,大量的陶片和石片搀杂其间,表现非常好,可惜现在只剩下宽不足60厘米、长仅20米的一道“土墙”,其余的部分已经被农田改造和砖瓦窑厂取土破坏掉了,虽然遗址的堆积很丰富,但是保存面积很少,因此整个遗址被破坏得基本没有了价值。人类在一两千年间生活、生产形成的约两米厚的遗址地层,孤零零地站在那里,似乎在向我们宣泄一种莫名的哀伤。
越山背遗址远景
相对于越山背遗址,坡脚遗址要好一些,两者相距并不是很远,沿着越山背遗址向东走去,经过几个较小的土坎就进入了一条小路,前行300米左右就到达了坡脚。沿途的地形不好,土地连绵起伏,没有任何文化迹象,但一进入坡脚,就感觉眼前一空,平整的台地约有1~1.5万平方米,高出河面近10米。它的地层很简单,薄薄的耕土层下就是厚厚的文化层堆积,在地表、屋基断面和沿河的断坎上随处可以采集到陶片、陶网坠、打制石片,发现的喜悦油然而生。可惜的是,20世纪50年代时为将旱地改造成为水田,村里组织劳力将大量的土地向下平整,未能改造而保存完好的遗址仅剩下3000平方米。因为遗址地层深,堆积看来也很好,我和研究一室主任张合荣研究员随后对坡脚遗址进行试掘,试掘面积50平方米,出土了打制石片、磨制石器和网坠、大量陶片。出土的陶片以夹砂褐陶为主,质地松脆;纹饰有绳纹及凹弦纹、波浪纹等,我们还修复了一件素面陶钵。出土石器则使用砾石打制及磨制而成,二步加工随意,打制石片的数量极为丰富,部分则特别硕大,遗址文化层最厚达2米。初步发掘表明,这是一处十分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遗迹和遗物都格外丰富,出土的陶片纹饰繁缛,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为清水江流域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保存最好的一个。
坡脚遗址远景
2006年西部考古协作会议在贵阳举行。会议期间,湖南省考古所贺刚研究员参观了坡脚遗址出土器物,认为该遗址属于高庙文化和大溪文化。他还认为,坡脚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贵州东部地区史前考古的空白,对于研究黔东、滇西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