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辞兵洲
所属图书:《仰望沅水——清水江考古记》 出版日期:2014-07-01 文章字数:1853字

辞兵洲

初到白市,沿江边走过,便可以看到江中心有一个很大的岛屿。这个岛屿在地图上形成了一个“弓”形,清水江将它环抱其中。在一条宽不过百余米的江中能有这么大的岛屿是很让人惊奇的,我所见的贵州乌江、北盘江的江面都比清水江宽大,但是在江中形成这样的大岛我却只在这里见到。炯哥告诉我们,据说明末清初的时候,吴三桂带兵攻打南明小朝廷,在路上经过了白市,看到岛上优良的生活环境,有感于跟随自己征战多年的老兵的孤苦无依,于是就安排他们在这个岛上定居下来,所以这个岛就叫“辞兵洲”。

“辞兵洲”传说的真实性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考证,但是作为考古调查人员,更感兴趣的是这个岛独特的地理位置。我们从心里有了一种感觉,这个天然的岛屿相对于人工修葺的防御工事来说,在生活上更具有独到的优势,尤其我们在下游不远处的烂草坪和相邻的仙人洞相继发现了新、旧石器时代遗存之后,对这个岛屿更加信心十足,感觉有可能在史前时期一个大的部落就聚居在这个岛屿上,又或者是附近居住部落中最有地位的首领们居住的地点。大家心中都很激动,期望能在岛上有重大发现。

这个岛屿比起仙人洞和对岸的江东,高度都相差无几,四面环水都不是很深,小渔船就可以渡河而去,但仙人洞这面的水要平缓得多,因此我们便从这里渡河上岛。

辞兵洲调查时征集磨制石器

岛上面积很大,约有1平方公里,土质比较松软,多含沙,大多数位置的土色很纯正,似乎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我们在调查中也没有发现什么。同当地村民聊天时听说,1970年清水江涨洪水时曾经将整个辞兵洲淹没,只有少量的房屋屋顶露在水面上。这个消息让我们的心情一下子沮丧起来——一个时常被洪水淹没的地点是不适应人类长期居住的,尤其是一个岛屿,洪水来的时候,对于原始社会居住者来说,他们没有先进的工具逃生,整个族群都有可能被洪水摧毁。或许这个岛屿上就没有史前人类生活的遗迹,于是我们就询问当地村民是否在江中挖到过青铜兵器。一位村民告诉我们,他在岛上最边缘的漆树脚种橘子时曾经挖到一件长方形的磨过的玉玉的石头,当时那里还有其他的一些石头碎块,因为没有磨制的痕迹,他只拿了这一件放在家中,我们同他回家看过器物,确实是一件通体磨光、一侧钻有小孔的磨制石器,因为仅此一件,也没有伴出物,其年代我们也无法确认。当我们提出征集时,这位村民直接告诉我们:放在我这里也没有什么用,你们拿走算了。稍后,我们就在村民提供线索的地方进行了详细的踏勘和选择性的钻探,终于在壁上刮出了文化层,厚度在2米左右,但是包含的陶片很少,颜色很接近纯色土壤,整个遗址的面积大概有5000平方米。

这个遗址的发现是好事情,但是随之而来的则是疑惑:为什么在岛屿的西头靠近仙人洞一侧没有遗址的发现呢?按说那边的地形条件比东边漆树脚还要优越,仙人洞也是有早期人类生活的洞穴遗址,他们从仙人洞一侧渡河生活在对岸的台地上条件不比东边优越吗?在走访了部分年纪比较大的村民后,才知道原来的辞兵洲并不是天然的岛屿,而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因为洪水新开河道,才将其与大陆分隔开来形成岛屿,如今仙人洞一侧的几块宛如虎形的大石,便是当年洪水留下的痕迹。按照当地村民所讲述的洪水情形,辞兵洲在600年间(1370~1970)就遇到两次特大洪水,对应漆树脚的堆积情况,数百年人类的生活不可能形成2米左右的文化堆积,如果几十厘米左右的文化堆积还可能有,难道是因为当地的地理环境很好,一个族群被摧毁后另一个族群随之占据岛屿而继续生活,但我们在底层的文化堆积上没有看出很明显的区分,感觉应该是一脉相承的,或许上古的时候清水江并没有这么大的洪水,我们也只能如是解释。

天色逐渐暗淡下去,我们带着发现的喜悦和无法解释的困惑回到镇里,请姚所长给我们带来一本《天柱县志》。在《天柱县志》中我们仅找到明代嘉靖十四年以及1970年有洪水的记录 [1] ,而洪武三年的大洪水并未发现记载,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是当时的天柱尚未建县且白市附近居住的居民很少,因此漏记了;也有可能是时间远远超过洪武三年,没能留下记录。通过我们对两岸情况的观察,辞兵洲因洪水形成的原因还是很可靠的。之所以我们没能在辞兵洲其他地方发现遗址,可能是地势较低,稍大点的洪水就可能淹没;同时当时距水源较远,有更好的生活区域(漆树脚遗址)存在,便没有选择其他区域。当洪水来时,大量的原始居住者转移到较高的仙人洞附近,待洪水退去再回到漆树脚遗址生活,数千年以来,便形成了相当厚的文化堆积。


[1] 贵州省天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天柱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第5、9页。

仰望沅水——清水江考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