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
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有着许多的不同。提起北方,似乎就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荒漠、古城,伴随着苍凉的感觉;而谈到南方,更多的则是小桥流水人家,是婉约和柔和的表现。而桥,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它的出现对于人类发展史是一个大事件。远古的桥必然是木桥,是原始人砍断树木用来横跨两岸的重要设施;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一座桥梁可以为人们增加一大片可探索的领地,使得人类的视野不断向外延伸和扩大,人类获得物质的生存领域也随之而扩展。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桥的建造技术不断的完善,各种桥梁随之出现,在人类的生产生活等领域起到相当大的作用,的确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清水江流域的主要聚居民族是苗族和侗族。侗家傍水而居,所居之处流水潺潺,有河有水必有桥,侗乡的桥很多,木桥、石桥、藤桥、水桥、天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风雨桥,该桥因为能遮风避雨而得名,为侗族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亭阁式和鼓楼式两种,在桥的楼阁建筑上绘有大量彩绘壁画,因此又名“花桥”。在清水江流域的从江、榕江、黎平等地有不下400座风雨桥,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地坪风雨桥。 [1] 而我们调查的区域位于江边,调查中发现了数十座桥梁,其中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有很多新发现的,虽然在时代上或者在建筑风格上没有很特殊的表现,但是作为清水江流域数量巨大的文物种群,我们依然有必要将其中的一些桥梁介绍如下。
江东桥,位于江东乡江东村东南,其建桥前为舟渡,名“永兴渡”,由于往来行人较频繁,舟渡不便,于是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当地杨、罗、王、蒋、邹、董等七姓村民共同建桥于此,东西向跨大溪河。为单孔石拱桥,桥上建桥屋二间,中置亭顶。长20米、宽7.1米、净跨18米、矢高5米。桥两端分别设踏步七、八级,桥屋原已毁坏,后有人重修并居住,新桥建设在侧面。
喇赖桥,始建于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次年告竣。“但经年未久,春雨滂沱,浸贯拱隙,震开裂迹”,于道光六年(1826)重修。东西向,跨喇赖溪口。单孔石拱桥,长15米、宽4.8米、净跨9米、矢高4.8米。桥面三合土铺墁,无桥栏。桥头有修建碑数通,上刻对联“舆梁已成,行人长歌利济;迷津可渡,过客不患崎岖”。
要津溪石板桥,位于远口镇远口村坡脚,建于嘉庆三年(公元1789年)。其为简支石板桥,长5.55米、宽1.5米、高1.5米,桥面由长5.55米、宽0.5米、厚0.15米的三块青石板拼成。桥东建桥碑,记“此溪濒临黔江,上通都匀,下达楚汉,而天柱士民客商由水路去来者,必往溪间停舟,则此溪洵为柱邑之要津”。
枧冲溪石板桥,位于坌处镇大冲村,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其为简支石梁桥,长6米、宽1.6米、高6米,桥面以2块长6米、宽0.8米、厚0.26米青石拼成。桥东有青石质建桥碑。
归宜桥,位于坌处镇长滩村西南清水江南岸归宜溪口。老房街王春梅、王永禄倡建于清初,时为石梁柱桥。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重建,次年告竣。因当年发大水,致使桥面受损,是年维修,九年(公元1883年)竣工。建成的新桥为单孔石拱桥,东西向,跨归宜溪,长28米、宽5米、净跨23米。十一年(公元1885年)刻碑九通记其事。每块高1.5米、宽0.8米、厚0.1米,两侧碑柱楷书阴刻对联“归与民未病涉也;宜夫道若大路哉”。立于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 [2]
昌善桥,位于白市镇北岭村汪家园与蒋家坡之间,建于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南北向,跨小溪。桥为七孔石板桥,长23.3米,有石柱十四根,横梁七条,桥面用长3.33米、宽0.4米的18块条石铺建,桥基石板铺垫。桥头立碑一通。 [3]
北岭钱塘桥,位于白市镇北岭村。建于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为八跨石梁柱桥,长26米、高1.4米,石柱十八根,石横梁七条。桥面用长3.33米、宽0.4米条石并排衔接铺架,桥基铺垫石板。桥头竖石碑一通,记架桥事。 [4]
梁溪桥,建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东西向,跨梁溪口。为两跨石梁柱桥,长10米、宽3米、高4.2米。桥头立建青石质桥碑一通。圆首,已断裂,残高0.5米、宽0.4米、厚0.06米,额题“南无成就功德佛”七字,每字0.07米见方,碑文楷书阴刻,共计34字。尚可辨认“今据大明国湖广道靖州天柱归化二图清水江三门塘梁溪口石桥二座”以及捐资姓名、数额等字。桥主谢万银等立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原立于梁溪桥头,断裂后移藏村委会。 [5]
[1] 《风雨桥》,引自贵州省文联、贵州人民出版社合编:《贵州胜境》,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458页。
[2] 吴正光、娄清、杨信:《贵州的桥》,贵州科技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3] 吴正光、娄清、杨信:《贵州的桥》,贵州科技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4] 吴正光、娄清、杨信:《贵州的桥》,贵州科技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5] 吴正光、娄清、杨信:《贵州的桥》,贵州科技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