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清水江宗祠
所属图书:《仰望沅水——清水江考古记》 出版日期:2014-07-01 文章字数:2300字

清水江宗祠

宗族在中国古代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说文解字》中:“宗,尊祖庙也。” [1] 古代社会中,同宗同族的人往往聚族而居,他们有共同的祖先,相互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亲属关系,而宗祠,则是人生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区域。考古学研究,不仅要研究地下埋藏的文物,通过这些残缺的历史信息去复原完整的、真实的历史;同时,也要对人类的思想、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清水江流域的古代社会(尤其是明清时期),必须要了解清水江的宗祠建筑,在这个流域内宗祠建筑比比皆是,现存不下百余处,多临江而建或建于居住村寨内,我们见到和接触过的比较典型的有临水而建的杨氏先祠、吴氏总祠、舒氏宗祠和宋氏先祠等。

沿白市镇街道一直南行,走大约10分钟,进入分路处左侧的小路,通过白市小学门前,便是一片开阔地,杨氏先祠就位于此处,该祠堂建于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于咸丰年间维修,之后在1915年、1938年、1990年间也多次维修。其方位坐北向南,房屋建筑按三进四天井方式布局。祠堂比邻清水江,前有一块平坦的场地,面积约50平方米。抬眼望去,是六柱五间五楼八字砖石牌楼大门,门通高11.5米。中三间面阔5米,明间匾额竖书“弘农郡”三字,大额坊横书“杨氏先祠”四字。下为石库门,宽3米、高3.49米,左右牌楼亦为冲天式牌坊,各塑“忠”“孝”两字。左右壁宽8米、高8米,牌楼门及两侧牌坊式墙面上遍施灰塑、泥塑,彩绘历史典故及吉祥图案,大多为二十四孝和三国演义故事,因时间不长,泥塑上的颜色很是鲜艳。进门后即为戏楼,坐南向北。共有两层,为穿斗式悬山青瓦顶,通高8.4米。底层为过道,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二层为戏台,顶置藻井。额枋浮雕人物花草图案。随后则为两厢、过厅、两耳房以及享堂建筑,享堂又名清白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穿斗式封火山墙青瓦顶。前带廊。明间后墙建砖石龙凤牌楼,高5.6米,宽3.87米。前廊两山设门,台基高0.4米,四周高封火砖墙围护。整个古建筑占地面积1719.4平方米,建筑面积745.2平方米。 [2]

新舟舒氏宗祠

吴氏总祠则位于远口镇远口村西老城墙街(现远口镇政府院内),可能是靠近人民政府的原因,保存得比较完好。它的大门在清水江的江边,祠堂始建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初名“派祠”,后毁于兵燹。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重修,次年竣工,称“总祠”。坐北向南,三进二天井。有六柱五间五楼八字砖石牌楼式大门,通高11.61米。中三间面阔3.92米,上竖书“泰伯流芳”四字。石库门宽1.72米、高3.28米,额上横刻楷书“吴氏总祠”四字。左右壁宽8.4米、高9.2米。有对联3副,牌楼门及两侧牌坊式墙面上也多为泥塑,彩绘历史典故及吉祥图案,也大多为二十四孝和三国演义故事,同其他宗祠有所不同。祠堂门内为过厅,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穿斗式单坡青瓦顶。明间为通道,隔扇窗。两侧前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二层穿斗式硬山青瓦顶,吊脚廊柱,方格花窗。中厅则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穿斗式硬山青瓦顶。卷板封檐,鹤颈轩廊。六合隔扇门。厅廊有拱门通墙外。台基高0.9米,5级踏步。后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二层穿斗式悬山青瓦顶。吊脚廊柱,置花窗,饰花板。享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穿斗式封火山墙青瓦顶。隔扇门窗。台基高1.2米、7级踏步。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1169平方米,建筑面积980平方米。以砖墙围护。

新舟宋氏先祠

在去白市镇的路上,便可以看到新舟村的舒氏宗祠,这座祠堂位于新舟村东,建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坐北向南。有牌楼大门、戏楼、两厢、正厅等,占地面积437.2平方米,建筑面积共409.1平方米。正厅面阔三间,通面阔10.2米,进深两间,通进深7.2米,穿斗式硬山青瓦顶。前屋檐装卷板。左山墙横书“孝悌忠信”,右山墙书“礼义廉耻”。牌楼大门六柱五间五楼八字砖石牌楼式,通高11.6米。明间石库门,宽1.6米,高2.78米。上方横刻“舒氏宗祠”四字,对联四副,最上面竖刻“京兆郡”三字。左右壁宽6.4米,高9米,各设一窗。牌楼门及两侧牌坊式墙面上则不同于其他宗祠,它们泥塑的均为舒氏先祖的人物故事。而在祠堂内也还存有修建碑二通。 [3]

建于1938年的新舟宋氏先祠则位于村西,相对于其他宗祠则十分年轻。祠堂坐北向南,六柱五间五楼八字砖石牌楼大门,通高12米。明间石库门,宽1.8米,高2.8米,对联二副。上方横刻“宋氏先祠”四字,再上竖刻“京兆郡”三字。进门为两层戏楼,穿斗式悬山青瓦顶,通高12.6米。底层为过道,面阔一间,通面阔13.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5.1米。二层为戏台。置藻井。额枋浮雕人物花草图案。再其后为两侧厢房,正厅则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斗式硬山青瓦顶。卷板封檐。左次间立乾隆四十七年诰封碑一通。占地面积326平方米,建筑面积239.2平方米。

这些宗祠古建筑多为宗族合力不计成本地建设,因此大多十分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虽经过“十年动乱”时期,但保存均很好。主要原因是由于宗祠建筑高大坚固,当年多被改造成粮仓使用,虽内部结构受到一定破坏,但终究得以保存下来,使我们今天能够看到这些古代精美的艺术品。在这一区域内为什么能出现这么多的宗祠建筑,究其原因,同明代以来中原人口大量迁入贵州有相当大的关系。在清水江流域,迁徙者在陌生的环境中生存,聚族而居、抱团取暖是唯一的选择,这使之成为今天清水江两岸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79年版。

[2]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文物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187页。

[3] 贵州省天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天柱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仰望沅水——清水江考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