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兵洲漆树脚遗址
漆树脚遗址位于辞兵洲的东部一级阶地上,同江东溪口遗址隔江对望,因为行政区划的原因,属于江东乡江东村管辖范围。在布方发掘的同时,我们对遗址进行了一次比较详细的钻探,该遗址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2010年发掘共清理500余平方米。
辞兵洲漆树脚2010年发掘区全景
辞兵洲漆树脚遗址地层分布情况
辞兵洲漆树脚遗址Ⅲ区第一地点第六层遗迹现象
漆树脚遗址出土遗迹现象
辞兵洲漆树脚遗址出土磨制石器
辞兵洲漆树脚遗址M3
辞兵洲漆树脚遗址出土石箭镞
辞兵洲漆树脚遗址出土打制石器
漆树脚遗址Ⅲ区第一地点发掘场景
遗址Ⅲ区第一地点
因为仙人洞遗址发掘情况的不理想,傅宪国老师希望周海峰、张小波、郑云峰三人能在贵州多做一些工作,了解一下贵州的堆积情况,为以后可能在贵州其他地区的发掘工作积累经验。于是在小陆还在继续钻探摸清遗址情况的同时,我就进行了Ⅲ区第一地点的发掘,布探方六个,由仙人洞遗址发掘结束的周、张、郑三人负责,因为紫茎泽兰的原因,遗址所在土地每年仅种植一季玉米,简单清理表土后正式进入发掘,整个Ⅲ区第一地点共发掘35天(包括中途十天左右的雨),文化层堆积共6层,第一、二层厚80厘米左右,是宋明以来的堆积,其中夹杂有汉代的陶片,出土有磨制石箭镞以及大量的打制石块、石片。第三、四层厚120~150厘米,为新石器时代堆积,出土少量夹粗砂的素面或粗绳纹陶片,磨制石斧数件,而大量的打制石块、石片,形制同第一、二层类似。第五层则为淤沙层,厚度有80~100厘米,在清理到该层时,因为淤沙分布得很规律,一层沙一层淤土,同早先村民介绍的辞兵洲含沙生土很相近,怀疑其为生土,于是选择一个探方做实验,结果进入第六层,依然有人类遗物发现。第六层厚度有80~100厘米,该层土壤接近于第四纪网纹状红土,其间依然包含少量块状淤沙。堆积中除石制品外,无其他任何遗物或遗迹。石制品仅见打制石器、石锤和少量石料,主要原料为河中所产砾石,凡近百件,主要出在该堆积的上部。器类多砍砸器,有少量刮削器。多用黄灰色长条形或扁平的砾石,从较为平整的一面向另一面加工而成。石器体形硕大,制作粗犷,同上层出土者有明显区别。石器特点及埋藏环境与湘西旧石器时代的“水文化类群”相似,其时代初步推测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Ⅲ区第一地点的遗迹现象仅发现灰坑一座,坑内出土打制石片数片。在发掘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即鼠类活动的洞穴被河沙填塞后形成的类似袋状灰坑,在发掘过程中曾一度扰乱我们的思维。
遗址Ⅲ区第二地点
小陆前期的主要工作是钻探,在Ⅲ区第一地点的发掘后不久,他的钻探任务就完成了。于是在Ⅲ区第一地点南侧50米处刮剖面发现较多遗迹现象的地方,布探方5个,由他负责发掘工作。Ⅲ区第二地点共发掘45天,文化层堆积同Ⅲ区第一地点没有区别,但是在ⅢT0516、ⅢT0517两个探方内清理了灰沟1条、灰坑6个、墓葬4个,其中H2为一明清时期灰坑、打破叠压于H3之上,出土少量青花瓷片。H3叠压并打破于H4,出土较多瓦片和滴水、瓦当残片及少量白瓷和青瓷片,具体年代应为元代。H4向下打破H5及M1、M2,出土多为青瓷片,其年代依然在宋元之间。H5向下打破M3、M4,出土也多为青瓷片,它同M1和M2年代应相近。M1~M4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但墓穴较小,M1内出土骨骼成堆状,可能为二次葬墓,在其墓中出土黑釉罐一,上覆青白瓷碗一件,因此,推测该墓葬应为宋代墓葬。M2~M4除M4有少量铜钱残片外,未发现其他随葬物品,推测其年代等于或者稍早于M1。M1和M2再向下打破H8,在其内出土有磨制石锛、细绳纹陶片,初步确认其年代应为新石器时代。
整个Ⅲ区发掘共清理遗迹现象有灰坑10个、墓葬4座、灰沟1条,除H1、H8属新石器时代外,其余均为宋明遗存。未发现有房屋遗迹且遗迹现象很少,应该不属于居住区域。
由于出土陶片少而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辞兵洲遗址内涵与时代的判定。从石器工业看,该遗址的新石器时代遗存(第三、四文化层)石器趋于小型化,石片极多,并广泛采用锐棱砸击法,但部分砍砸器仍保留了该遗址旧石器时代遗存(第六文化层)的传统,比较厚重,制作方法简单,同第三、四文化层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可能同第五层洪水破坏有关系。对比湘西一带的材料,大致可以初步推断第三、四文化层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前后,遗址出土陶片同高庙文化陶片有明显区别,其文化遗存内涵尚未清楚,与以盘塘为代表的该地区高庙文化间的关系亦未明朗,不排除其略早的可能性。第六文化层以打制石器为主,未见磨制石器和陶片,且出土于近似网纹红土层内,其年代则可能早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遗址Ⅱ区发掘情况
辞兵洲漆树脚遗址的发掘首先选择的地点是发现堆积比较厚的地方,属于我们布方的Ⅲ区,它的发掘结束后面临重新选择发掘地点的问题。小陆建议在遗址北部靠近台地边缘,因为钻探的时候多数探铲打下去都是石头,可能会有大片遗迹现象的出现;我则希望能够放在遗址靠南边的橘子树附近,因为当地村民在种树时曾经发现过较多的石器堆积。飞哥看了具体的情况后也建议先选择北面进行发掘,因为它更靠近我们第一次发掘的Ⅲ区,地层堆积情况可能相同,比较好对照发掘。于是我们辞兵洲遗址的第二轮探方发掘就放到此处,北距Ⅲ区第一发掘地点50米,负责发掘的是周海峰和郑云峰两人,11月底开始进行发掘,第一、二层厚40~50厘米左右,也是宋明以来的堆积,其中夹杂有早期的陶片,大量的打制石块、石片。土质土色同Ⅲ区没有区别,唯一就是遗迹现象多于Ⅲ区,ⅡT0310和ⅡT0311的工作进度略高于其他探方,率先进入第三层,首先就发现了大堆的打制石块、石片以及陶片堆积。于是按照灰坑来找边进行清理,刮下去边越找越大,随后的几天,其余的6个探方中也发现了相同层位下相同的遗迹现象,才确定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加工厂遗迹,整个堆积和地层情况相比Ⅲ区第一发掘地点有了比较大的差异,它的底部有约5厘米厚的一层细沙,石制品和断块等废弃物就堆在沙上,这一现象是Ⅲ区第一发掘地点不曾有过的。我们布方发掘的8个探方均为其范围,分布面积约180平方米,在发掘区外有多大面积不清楚,通过清理出土文物万余件,其中有石砧4个,比较均匀地分布于加工厂内,在其周围约50厘米半径内分布的石片密集度较高,可大致推断当时人类的加工位置,除石砧外,还出土较多石锤、砺石等制造石器的工具,以及丰富的砾石原料、石制品及其半成品与废料等,其间杂有少量陶器碎片。该新石器时代石器加工厂遗存所出石制品,原料以砾石为主,有极少量页岩和燧石。其种类有石锤、石砧、砺石、石核、石片、断块、石器等,以断块和石片居多。较多采用锐棱砸击法打片。石器以打制者为主,体型较小,多为砍砸器,另有少量刮削器,其刃部多经数次加工。磨制石器分通体磨光和刃部磨光两种,以后者为多。通体磨光的石器凡5件、石斧1件、石锛2件、石镞1件,半成品1件。陶片较少,多为红褐色夹砂陶,质地松软酥脆。纹饰以素面为主,有部分细绳纹。陶片多呈鱼鳞状,仅见口沿1件,敞口、高领。
辞兵洲漆树脚遗址Ⅱ区石器加工厂
在石器加工厂内绘图
石器时代是人类以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占据了超过90%的时间,因为人口基数问题,加工制造石器多是小范围的行为,从人口数量增多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大规模的成片的石器加工厂开始出现,从另一个方面推证大规模、批量化生产石器开始出现。石器的类型也从开始的砍砸器、刮削器、石球、尖状器和雕刻器等,逐步向更精细的方向发展。贵州虽然史前文化丰富,相对于这一时期的石器加工厂遗迹仅2006年在北盘江流域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而在清水江流域发现的这个石器加工厂,应该是贵州考古史上第二次发现。
这样大面积的遗迹现象,在贵州考古发掘中很少发现,怎样照相是一个相对困难的问题。而当地村民房屋普遍不高,也没有很高的梯子,只有通过当地村民从仙人洞附近借到一架长约9米的梯子,和另外一架梯子绑到一起,人骑在梯子顶部方才勉强取到大部分的遗迹区域,由于设施和方法的简陋,留下比较大的遗憾是在所难免的。
工地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