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盘塘遗址
所属图书:《仰望沅水——清水江考古记》 出版日期:2014-07-01 文章字数:2253字

盘塘遗址

盘塘遗址,又称烂草坪遗址,位于白市镇白市村盘塘组,清水江西岸一级阶地上。遗址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基本上位于烂草坪台地东南角。2010年共发掘650平方米。

遗址第一发掘地点

2004年遗址调查时发掘前经调查和钻探后,以靠南侧冲沟处地层堆积最厚,接近3米,盘塘遗址第一发掘地点就选在此处,先期考虑为摸清整个地层分布情况,先做较少的几个方,于是布探方5个,正式发掘到人为原因阻止发掘为止,共计28天。已发掘文化层堆积共4层,第一层耕土层厚20厘米左右,包含物多为植物块茎和青花瓷片,也包含有陶片和打制石片。其下第二、三、四层均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厚度100~120厘米,出土少量磨制石器以及大量的打制石块、石片、陶片。

盘塘第一发掘地点出土的遗迹现象少,仅有灰坑几座,灰坑内多出土陶片和打制石片,但数量均不大。

陶片出土较多,多出于遗迹内,地层内出土较少,陶片的陶色有红褐、褐、黄褐、灰黄、灰白等,以红褐色为主,褐陶和灰黄色陶次之,极少灰白陶。纹饰以素面为主,压印和戳印纹次之,包括平圈点纹、戳印篦点纹以及由之组合而成的平行带状纹、连续波折纹等,另有少量绳纹和划纹。陶器多泥片贴塑法制作,器类有平底、圜底、圈足器,可辨器形有釜、罐、圈足盘等。

出土石器以打制为多,以石片为多,二步加工痕迹较少,应多为打下来的废片,出土磨制少,多数仅磨制刃部。

遗址第二发掘地点

盘塘遗址第二地点遗迹现象

原发掘地点因为人为因素停工后,发掘区域只能挪在遗址中部偏北,在发掘第一地点时就考虑过扩大发掘面积后的选点问题,该地点本就是计划发掘的地点之一。虽然停工来得很突然,但并未对考古工作造成大的影响,只是把第二步工作内容提前而已。

新的地点有一所房子,原为守林员房屋,于20世纪80年代废弃,发掘即围绕该栋房屋周边进行。发掘共布探方20个,发掘时间60天,遗址堆积分8层,第二层到第四层属明清时期堆积。厚度仅30厘米,而开口于第四层下的遗迹则极为丰富,有墓葬、灰坑、灰沟和房址。除墓葬和一个灰坑外,其余遗迹均属新石器时代遗存。第五层到第七层则为局部堆积,但均属新石器时代堆积,厚度30~80厘米。第八层土质土色近似于中国南方的网纹红土,内含极少量打制石器,应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第二发掘地点共清理墓葬5座、灰坑30个、房址1座,出土大量陶片和打制石片、石器以及少量磨制石器。

遗址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包括第五层至第七文化层及开口于四层下的多数遗迹单位,以第四层下各灰坑内所出遗物最丰。其中第五层到第七层为局部堆积,第七层仅见石制品,未见陶器;第五层和第六层内所出遗物面貌与第四层下灰坑内所出者一致,不具有分期的意义。共清理灰坑30个,其中29个为新石器时代遗存。其形状有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等。其中,以圆形居多,遗物即较集中地出于灰坑内。开口于四层下的房址1座(F1),仅见规则排列的柱洞一排6个,单个柱洞直径约20厘米,形制为长方形,推测其居住形式为排架式木构地面建筑。

盘塘遗址M3出土谷仓罐

盘塘遗址M3出土塔式罐

盘塘(烂草坪)遗址所清理的5座墓葬中,仅两座出土有随葬器物,M3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直壁,平底,底有板灰痕迹,棺外头侧随葬两件魂瓶,内盛“治平元宝”等北宋钱币10余枚,人骨保存较差,仅见局部肢骨,仰身直肢葬,性别不明。两件魂瓶造型庄重、构思精巧,于青瓷瓶体上部堆塑飞檐、龙虎、女官等形象,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从出土钱币看,应为宋代墓葬。M5头龛内出土陶豆一件,该器物同湖南楚墓中出土陶豆相似,推测该墓葬年代应为战国,其余墓葬内虽未出土随葬器物,但从墓向和形制特征看,同M5一致,故M1、M2、M4也应为战国楚墓。这4座墓葬(M1、M2、M4、M5)集中分布于遗址IV区西侧,皆开口于第四层下,均系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四壁笔直,长2.4~2.6米、宽1.2~1.4米、长宽比为2:1。其中M2、M5有生土二层台和头龛。墓内填土可分六层,上部填五花土,土质较疏松,下部近二层台及底部填青膏泥,有板灰痕迹,未见人骨,葬式不明。这批墓葬的形制与湘西战国时期楚墓相似,据此,其年代应在战国时期。

盘塘遗址H17

所出遗物为陶片和石制品数千件。石制品有疤砾石、石核、石片和石器等类。砾石原料较多,利用率较低,多废料。石核分零台面、单台面和多台面,石片多采用锤击法由石核或扁圆形砾石打片产生。石器常见砍砸器和刮削器,以砍砸器最多,不见尖状器。其中的盘状砍砸器形体较大,且经过多次加工。磨制石器较少,有斧、凿、锛、钺等类,多数磨制粗糙,仅见一件石钺采用了对穿孔技术。从出土石制品情况来看,依然是以废弃石片为多,有二步加工痕迹者较少,部分石片经多次打击成石器粗胚,胚料也仅少量有磨制痕迹,整个工地出土成型无破损磨制石器近零,由该现象推测盘塘遗址的性质可能为石器胚料加工地点。

陶片数量较多,因出自灰坑,未见完整器。陶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极少。陶色有红褐、褐、灰褐、黄褐、灰黑、灰白、青灰、灰黄等,以红褐色为主,褐陶和灰褐色陶次之,少量黄褐陶,极少灰白陶。纹饰以素面为主,压印和戳印纹次之,包括平圈点纹、戳印篦点纹以及由之组合而成的平行带状纹、连续波折纹、凤鸟纹、垂帘纹和兽面纹等,另有少量绳纹和划纹。压印和戳印纹一般施于口沿外侧至颈肩部,绳纹常见于腹部。陶器多泥片贴塑法制作,器类有平底、圜底、圈足器,可辨器形有釜、罐、钵、支脚、圈足盘等,以釜罐类为主。

盘塘M5全景

盘塘遗址出土磨制石钺

盘塘遗址出土石斧

盘塘遗址出土石凿

盘塘遗址出土高庙文化类型陶片

仰望沅水——清水江考古记